专访:互联网创业,失败成本比搞工厂小得多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 郭啟晨 周雪婷)2015年,“創業”、“科技”、“互聯網”成了香港的熱詞。2015年香港創業生態調查顯示:香港初創企業、共用工作空間及創業培育中心的數目增長四成以上。去年舉辦的首屆香港國際創客節上,年輕人迸發出的創業熱情也令人刮目相看。可以說,香港正迎來創業者的春天。

這樣的環境下,香港科技創業者還面臨哪些掣肘?應該如何應對?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資訊科技委員會主任、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邱達根,為亞太日報記者解答了這些疑問。

邱達根接受亞太日報專訪。

香港創業方興未艾,初創企業數量增長迅速

香港金融、地產業發達,但互聯網和科技新興產業卻相對落後,甚至被鄰近的深圳拋離。據2015年中金報告顯示,深圳作為創業投資的集聚地,給初創企業的風險投資約為15億美元,而香港僅為5000萬美元;而深圳每千人中研發技術人員有17個,香港僅有3個。

為營造香港創業氛圍,培養科技創新人才,香港政府和社會都積極行動:2015年香港舉辦國際創客節並成立創新科技局。香港社會對“科技”的重視逐步提高,看法也有所改變。邱達根說:“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想創業,年紀大的人也想嘗試創業,投資者對初創企業的興趣也愈來愈濃厚了。”

2015年,香港投資推廣署訪問了40家共用工作空間、創業培育中心和加速器的營運者,發現共有1558間初創公司在這些創業空間內運作,同比增長46%,這些初創公司共提供4535個工作空間,同比增加60%。

邱達根介紹說,他還發現香港的初創企業中,有約四成員工不是香港人,而是來自國外、中國內地、中國臺灣。邱達根說:“數碼港目前入駐了幾十家法國公司,還有來自以色列、美國的創業者。此外,商業投資創業空間也不斷增加,一些國際知名的創業加速器落地香港。”

香港創業環境優良,但創業者應著眼於香港外

在邱達根看來,作為創業地香港的優勢很多,比如法律法規與國際接軌、尊重知識產權、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等。更重要的是,香港是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樞紐。邱達根說:“香港人創業也應該放眼在香港之外,看向更廣闊的市場。”

近日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將基本實現內地與香港服務貿易自由化,為香港創業者進入內地市場創造更便利營商環境。邱達根希望該協議能解決香港人內地創業的ICP網站牌照問題。

邱達根說:“香港初創企業如果只專注於本地市場,有成功的可能,但不可能做成BAT(百度、騰訊、阿裏巴巴)那麼大規模。”他舉了最近發展迅速的“大疆無人機”的例子。“大疆”創意起於香港,在內地設廠發展。他認為這可以作為香港與內地科技合作創業的典範,初創企業可利用香港高校及科研機構的技術,申請專利,在內地落地生產。

香港迎來最好創業時機,仍有可完善餘地

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中國開始掀起了以“眾創空間”為載體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全民創業浪潮。邱達根希望香港年輕人也可以趕上這班浪潮,他說:“互聯網領域創業,失敗的成本比投資搞工廠小得多,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邱達根坦言,目前看香港的創業氣氛的確沒有內地熱,但香港的創投公司可以通過一系列活動打造平臺,廣泛連接和整合海內外創新創業資源,為投資者、創業者提供溝通合作的機遇。

邱達根說,創業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鏈,包括初創以至創業成功之後投資者的出路。北京做得比較好,整個生態鏈都成熟地發展起來了。香港的投資生態環境要進一步完善。比如,香港創業板的設計需要優化。

邱達根也為香港創業者提供了一些建議:香港創業者應該多開闊眼界,瞭解成功企業的運作模式。同時,他也期望香港可以吸引更多的天使投資者,可以把香港年輕人好的創業項目介紹到Google或者Facebook這樣的公司,讓他們的創意更好地應用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