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藍圖引多方熱議:用新常態視角看中國

環球時報

text

【亞太日報訊】“中國經濟是絕對不會‘硬著陸’的,所謂‘硬著陸’的預言,是一定要落空的”;“有中央政府的指導,有各地政府的精心安排,化解過剩產能絕對不會出現第二次下崗潮。”6日在人大記者會上,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這樣強調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此前一天,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十三五”規劃的主要目標進行了說明,並闡述了2016年的工作重點。

最受外界關注的顯然是6.5%—7%的GDP增幅,《華爾街日報》稱,這一增長目標表明中國政府正視經濟放緩的現實,這是近20年來中國首次將增長目標設定為一個區間,此舉使政府在計劃執行方面有了更大的靈活性。也有一些分析認為,面臨產能過剩、結構調整等困難,再加上國際整體經濟形勢的低迷,中國要實現目標並非易事。對此,中國領導人顯然有清醒的認識。李克強在報告中強調:“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困難更多更大、挑戰更為嚴峻,我們要做打硬仗的充分準備。”

區間增幅更符合實際

“中國經濟規劃高官:不可能出現‘硬著陸’”,美聯社以此為題稱,中國發改委主任徐紹史6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將繼續為全球增長做出貢獻。他說,中國經濟具有較強的內在支撐彈性空間和抵禦風險的能力,不存在“硬著陸”的可能。報導稱,去年,中國經濟增速降至6.9%,為25年來最低。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今年GDP增長目標為6.5%—7%之間。徐紹史說:“我們完全有能力使中國經濟運行在合理的區間,我們對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

記者會舉行之際,世界輿論正在“消化”和熱議李克強前一天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英國廣播公司稱,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2016年的中國經濟增長目標定在6.5%-7%。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週六的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宣佈了這一GDP的增長目標。今年的會議正值中國面臨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並且正在著力改革經濟結構,減少對製造業和重工業的依賴。李克強說:“經濟增長預期目標6.5%-7%,考慮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考慮了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於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穩增長主要是為了保就業、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夠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

《華爾街日報》稱,上述目標低於去年7.0%左右的增長目標。在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正進行結構性改革且全球經濟疲軟之際,中國政府下調增速目標符合普遍預期。同時,中國政府也為“十三五”設定了增長目標。李克強表示,2016年至2020年未來五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目標保持在6.5%以上。“十二五”期間這一增長目標為7%。

香港《明報》6日稱,“十三五”規劃草案明確指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到2020年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倍,因此未來5年經濟年均增長須保持在6.5%以上。到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增至92.7萬億元。今年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首度以區間增幅為目標,提供了彈性,既有利於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也顧及到今年內外經濟困難。

“中國努力繼續增長”,德國《經濟新聞報》6日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五年平均增長目標是6.5%,儘管遠低於中國幾十年來的兩位數增長,但相比西方,仍是一個夢幻數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稱,對於大多數國家而言,增長6.5%堪稱非凡,但卻是中國在1/4世紀內的最低增速。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努力應對市場動盪、全球貿易疲軟,並減少環境污染。

《拉美先驅論壇》稱,如果保持每年6.5%的增速,中國經濟總量到2020年預計達到大約13.8萬億美元,仍低於美國目前大約17萬億美元的規模。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將在本世紀某一時間點上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各方對具體時間點存在不同看法。

除了GDP增速,其他一些主要發展目標也受到外界關注。“德國之聲”稱,中國希望今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進出口回穩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華爾街日報》稱,中國政府宣佈,計劃今年把國防支出增加7.6%。這是6年來最低的國防增幅目標。報告沒有就對外貿易設置具體目標,這和過去幾年有所不同,反映出全球需求下降以及出口作為經濟增長推動因素的重要程度減弱。

“中國顯示出消除貧困的態度”

“對於困擾中國很多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李克強表示,中國將通過兼併重組、債務重組和破產清算等措施,積極穩妥地處置‘僵屍企業’。”《華爾街日報》強調了中國當前面臨的困難。文章稱,經濟學家認為,一個關鍵的兩難問題是,大力改革能夠使經濟長期更加穩健,但可能會在短期內導致失業人數增多、經濟產出下滑、社會不穩定的問題。作為供給側改革的一部分,中國計劃未來幾年縮減鋼鐵行業就業人數,並將過剩產能削減10%。

中國政府對此顯然有足夠重視。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稱,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列出今後5年一系列領域的藍圖,顯示北京努力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和重組績效較差產業之間的平衡,2009年刺激措施後留下的大多數企業債由這些績效較差產業中的“僵屍企業”所負。有消息稱,煤炭、鋼鐵行業可能減少大量工作崗位。李克強表示,今年將安排1000億元專項資金,重點用於職工分流安置。中國還將增加1000萬個新工作崗位。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跟往年相比,總結成績的篇幅減小了,講問題多了。”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政府工作報告客觀全面地呈現了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種種問題,而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很多政策安排,沒有避諱問題。

新加坡《聯合早報》6日稱,也有不少分析認為,經濟增速放緩不失為中國推動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時機。李克強在工作報告中承諾,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在民生議題方面,李克強強調,要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今年棚戶區住房改造600萬套,完成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其中易地搬遷脫貧200萬人以上。同時也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

“中國將‘脫貧’作為2016年工作重點進行了強調。”日本《產經新聞》6日稱,以在海外進行“爆買”為代表的中國富裕階層逐步擴大的同時,中國目前還有大約5500萬貧困人口。政府工作報告將實施脫貧攻堅工程作為一項重點任務。今年春節前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去江西井岡山考察,那裏是中國共產黨上世紀20年代的遊擊根據地,通過視察扶貧狀況顯示出中國政府投入力量徹底消除貧困的態度。韓聯社6日稱,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數次使用“簡”這個字,比如“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等,這與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減許可權權”一脈相承。李克強表示,以減許可權權、創新監管等舉措減少尋租空間,剷除滋生腐敗土壤。

“中國放眼2020年建設更智能化的經濟”,新加坡《海峽時報》6日以此為題稱,中國計劃到2020年建設更加創新、包容和環保的經濟發展模式,改變“不平衡、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為此,中國計劃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從目前的2%提升到2.5%,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目前的55%提升到60%。中國還計劃擴大高鐵網路,增加城市人口,降低污染。這些措施將成為今後5年國家發展的基礎。根據“十三五”規劃,中國希望到2020年消除貧困,城市居民占全國人口比例從目前的56%提升到60%。報導援引人大代表鄭孝和的話說:“結合綠色發展承諾,你能看到中國更關心提升幸福指數,而不是GDP。”

“要用新常態視角看中國”

“中國調低增長目標,世界能期待什麼?”《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或許能解釋世界對中國兩會如此關注的原因。文章稱,投資者將梳理李克強的報告及相關兩會檔,從中尋找寶藏。報告中“活躍二手車市場”的表述或許會對汽車生產商有影響;“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的提法則會讓美國艾奧瓦州和巴西農民微笑。《韓國日報》6日稱,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將對包括韓國在內的全球經濟產生不小影響。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6日在記者會上特別強調了“新常態”。他表示,看中國的經濟,不能再用傳統的、以往的視角看。首先應該用經濟進入新常態這個視角來看待中國經濟。新常態對中國經濟最核心的是三個概括,就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應該從這三個角度來看待中國經濟。“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我覺得中國2015年的經濟表現是非常亮麗的。”

原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丁元竹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從全球經濟發展歷史來看,中國經濟呈現這樣的特點符合發展規律。許多國外經濟專家也提到,中國經歷一輪30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後,必然要擺脫靠資源、勞動力等要素的增長模式,進行結構調整。德國柏林中國問題專家夫羅裏揚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盤子已經很大,即使增長放緩增量也很大。國際社會也要跟上形勢,學會通過新常態看中國經濟和發展。新常態下的中國,需要面對世界大環境不好等問題,中國自身也需要轉型調整,這樣能夠持續發展。(記者李勇李珍王偉辛斌青木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