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弗洛伊德死后不久,我的一个朋友给我发短信说,他不一定是个坏人,但考虑到他之前入狱的经历,“他也不是什么白莲花(lily-white)。”
此后不久,我读到了查德·桑德斯(Chad Sanders)在《纽约时报》上写的一篇文章,他说,经纪人取消了与他的会晤,因为他正在参加“停电日”(Blackout Day)活动——这一活动意在纪念被残酷虐待和杀害的黑人男女。
在第一个例子中,“白(white)”代表纯洁和道德。在第二个例子中,“黑(black)”代表虚无或缺失——类似“黑洞”的隐喻。
语言中这些类型的隐喻无处不在,这一直是我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黑暗时期”之后还有“前方光明的日子”;在工作中,我们希望被列入“白名单”,而不是“黑名单”;“黑帽”(black hats)是坏黑客,“白帽”(white hats)是好黑客。“白色的谎言”(white lies)虽然扭曲了事实但也可以被接受;我们不希望自己的档案里有“不良记录”(black mark)。在图画书中,善良的人、天使和神灵身着白色,而恶棍、魔鬼和死神则穿着黑色。
善良的人、天使和神灵身着白色,而恶棍、魔鬼和死神则穿着黑色。
当然,也有例外:在财务报表中,我们更喜欢“黑”而不是“红”。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黑的界定是非常一致的。
这样的语言隐喻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会让种族主义永远挥之不去吗?
处理复杂的世界
认知语言学家乔治·拉科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一种理论是,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它可以使人们理解人们无法看见、品尝、听到、闻到或触摸到的东西。它帮助人们通过更简单、更实际的范式来理解困难、抽象的概念。
这些隐喻是人们在物理世界中获得经验的过程中而形成的。例如,力量的抽象概念与身高的具体概念相关联,这也许是因为在儿童时代,我们看到成年人更高更强大。在那之后,作为成年人,我们仍会将身高与力量联系起来,这不只限于高层建筑或高大的人。在多项研究中,参与者认为,代表人物或群体的符号如果出现在页面上比其他符号更高的位置,那么这些符号会显得更强大。
我与行为科学家卢卡·钱恩(Luca Cian)以及诺伯·施瓦兹(Norbert Schwarz)的研究发现,垂直位置也与情感和理智有着隐藏的联系。
如果某物位于页面或屏幕的顶部,则我们倾向于认为其更合理,而如果某物位于页面或屏幕的底部,则它显得更感性。原因之一可能是,我们在处理隐喻时倾向于将心脏与情感联系在一起,将头部与逻辑联系起来,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的头的位置高于我们的心脏。
赋予色彩以意义
同理,新鲜的雪、干净的水是白色或透明的;而肮脏的水先变成棕色,然后变成黑色。白天比较明亮,相对安全;晚上则比较暗,危险更大。在观察所有这一切时,我们开始在色彩和善良之间形成概念上的隐喻,或是潜意识中的联系。
实验已经证明了这种关系的存在。例如,在一篇论文中,心理学家布莱恩·迈耶(Brian Meier)、迈克尔·罗宾逊(Michael Robinson)和杰拉德·克洛(Gerald Clore)指出,白色被与道德建立了隐喻上的联系,黑色则被与不道德联系在一起。
在另一项研究中,他们要求参与者评估单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些单词在计算机屏幕上以黑色或白色字体显示,有一个程序测量了人们分类的速度。
当“活跃的”“婴儿”“干净的”和“亲吻”等词以白色字体而非黑色字体显示时,参与者可以更快地认定出它们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当如“欺诈的”“疾病”“愚蠢的”和“丑陋的”等词以黑色出现时,人们能更快地鉴别出其带有的负面含义。
布莱恩·迈耶、迈克尔·罗宾逊和杰拉德·克洛在实验中使用的单词样本 图片来源:Aradhna Krishna,CC BY-SA
这些研究被反复进行,相同的结果一再出现,这表明它们不是偶发现象:色彩和善良之间的认知关系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
关于色彩的种族偏见
那么,诸如色彩与善良之间的隐喻关系会引发种族偏见吗?
在上面关于颜色与善良之间认知关系的研究中,黑白两色被与好坏联系了起来。另一方面,种族偏见测试则在寻找黑白面孔与善良之间的联系。
这里有一个细微但重要的区别。隐性种族歧视测试能够发现对黑人的偏见。除了肤色以外,它还检测人们对从头发到面部结构的其他外貌差异的反应,以及人们此前怀有的任何敌意。尽管如此,颜色与善良的认知关联显然仍是导致种族偏见的一个因素。
这些在我们日常语言中根深蒂固的概念隐喻能否被颠覆?如果我们写道,某物像最黑的眼睛一样纯净,像最黑的头发一样浓郁,像黑色礼裙一样精致,事情又会如何?如果神和英雄穿着黑色,恶人穿着白色呢?
就像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在1971年的一次采访中说的那样,如果白色的香草蛋糕是魔鬼的食物,黑巧克力蛋糕是天使的食物呢?
隐喻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意识地改变我们写作、绘画、设计服装以及烘焙的方式是完全可能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也许会逐渐瓦解我们的一些隐性偏见。
本文作者Aradhna Krishna是密歇根大学市场学教授。
(翻译:王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