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陸去!人才流失加劇,台灣產業正遭遇瓶頸

钛媒体

text

近日台灣聯發科前手機部門老大袁帝文加盟展訊,這引出了一個大家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台灣其實早就已經達到了產業瓶頸,其人才難有發展空間,所以人才流失是必然的問題。

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台灣在1980年代與香港、韓國、新加坡被世人稱為亞洲“四小龍,在世界產業轉移中,借助代工模式迅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1992年,台灣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00億美元躍居世界第20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居世界第25位,外貿總額1500億美元居世界第14位,外匯儲備900億美元居世界第3位。那時候台灣可謂風光無限。

代工模式支援台灣半導體製造業發展。1987年台積電成立,確立以代工模式來發展半導體製造業,後來台積電成為全球代工業龍頭,台灣的另一家半導體製造企業聯電在1995年也轉變策略以代工模式發展,到2004年台積電占全球半導體製造代工市場份額的46%,聯電占23%,臺灣牢牢掌握著全球的半導體製造業。

代工模式支援臺灣的IT業發展。1990年代,臺灣強調生產專業化,興起了富士康、廣達、宏達等代工企業,他們強調自己在製造業的專業、高效率,為全球各品牌如HP、NOKIA、MOTOROLA、DELL、SONY、CISCO等企業代工製造電腦、手機、網絡設備等,而歐美這些品牌企業則希望利用亞洲的廉價勞動力提高利潤率,於是臺灣IT製造業借助代工模式得到騰飛。

在這個過程中,台灣也誕生了自己的品牌,如宏碁、華碩、宏達電等高科技品牌,宏碁和華碩在筆記型電腦市場擠入全球前五,據NPD displaysearch的資料2014年二季度華碩在全球筆記型電腦市場居第三位,而宏碁居全球第五,宏達電曾進入全球智能手機前五,居美國市場份額第一,但是被蘋果以專利狙擊後衰落。

與韓國競爭臺灣高科技產業失利

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曾是與韓國並肩,部分甚至超過韓國,然而如今台灣僅剩下聯發科和台積電兩大龍頭。

在2002年提出的“兩兆雙星計劃推動下,液晶面板產業發展迅速,市場份額曾超過韓國,位列全球第一,但是後來卻逐漸衰落,2008年金融危機臺灣被衝擊,之後在與三星競爭中節節敗退,三星反積極投資面板獲得市場份額冠軍,2014年LG、三星兩個韓國企業成為全球液晶面板市場份額第一、第二名,今年臺灣很大可能被中國大陸搶走液晶面板市場份額第二的位置。

內存產業也是如此,台灣的DRAM產業原本接近與韓國相當,但是經過近十年的競爭,此消彼長之下,到2014年Q4韓國的三星和SK海力士兩家占全球市場份額接近70%,台灣南亞和華邦分別只有3.1%、1.3%的市場份額。

台灣的IT代工產業衰落。台灣的筆記本代工業務曾占全球90%以上,然而隨著大陸的聯想筆記本崛起,其採用自主生產模式,按聯想在2012年的規劃到去年自產比例將達到70%以上,目前聯想也在加大手機自產的力度,正導致台灣的代工企業出現衰退。目前全球最大的代工廠鴻海,也是臺灣的企業,面對著不利的局面也在尋求轉型,例如進入電商行業。

台灣高科技產業與韓國競爭失利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臺灣嚴格控制先進技術轉入中國大陸,例如早期的液晶面板生產,在大陸京東方、華星光電開始建設8代及以上高世面板廠的時候,韓國三星、LG即迅速開始與大陸地方政府合作建設8代及以上先進技術的液晶面板廠。

而臺灣的友達卻只能在大陸建設7.5代線,目前三星正在西安建設其在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廠並計劃未來採用10nm工藝,而聯電去年底被批准在廈門建設的12英寸半導體製造廠卻只能使用40nm,而大陸的中芯國際已在去年底試產28nm工藝。

台灣僅剩的兩大高科技龍頭台積電和聯發科正面臨挑戰。台積電目前仍然是全球第一大半導體製造代工企業,市場份額超過四成,聯電是台灣第二大半導體製造代工企業,2013年三星的半導體製造代工收入與聯電的差距只有900萬美元,預計2014年三星應已超過聯電成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製造代工企業。

技術上,三星的14nm FinFET工藝已經量產,而台積電的16nm FinFET量產時間一再推遲,其宣稱今年下半年能投入量產,但是目前無疑在技術上已經落後于三星。

聯發科是全球第二大手機芯片企業,它進軍高端市場尚未見取得突破,但是卻正在經受華為海思和三星等晶片企業挑戰。華為海思是中國大陸華為公司的旗下芯片企業,依託華為公司積累的移動通信技術優勢,其在通信基帶技術上遙遙領先於聯發科與手機晶片霸主高通相當,手機處理器的技術不差於聯發科。

三星新推出的Exynos7420新經國外的測試軟件geekbench測試其性能要比高通的810還要好,去年7月發佈了LTE基帶,憑藉著三星半導體領先的工藝和三星全球第一大手機企業的優勢,三星在手機芯片市場有很強的發展潛力。

台灣產業面臨的困境導致人才流失

台灣產業面臨的不利局面直接導致的就是台灣薪資水準持續近15年時間基本沒有變化,2014年台灣每月的實質薪資只有約47243新臺幣,大學生起薪22000元,均不及1999年的水準。去年底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佈的“全球人才報告,台灣總名次27名,相比上一年下跌了4名,是近10年最差的名次。

中國大陸去年組建了約200億美元的積體電路發展基金扶持大陸的晶片業務發展,據說已給予展訊300億資金。在巨額資金的扶持下,大陸的芯片企業開始積極擴張,獵取人才,甚至在台灣設立辦事處高新挖取人才。

大陸企業為了吸引臺灣人才,開出高薪資,例如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就開出三至五倍的薪資,甚至願意代被招募的人才向原企業支付“競業違約金,除此之外在台灣設立辦事處讓台灣人才在當地辦公而不需要到大陸上班。袁帝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展訊的,據說展訊還挖了包括前晨星等數百名IC設計人才。

台灣高科技產業衰落的情況下,中國大陸提出向中國創造轉型,增加對創新的資金投入,去年以來加強這方面的投入,這幾年大陸創新企業在資本市場創造的諸多科技造富神話無不吸引台灣的高科技人才前往淘金。

本文轉自鈦媒體 原文鏈接http://www.tmtpost.com/218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