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裡的中環往日情懷——訪攝影師何藩

亞太日報

text

何藩在攝影界曾被譽為“東方布列松。

(亞太日報記者 張晶)中環,是香港的“心臟地帶。這裡是跨國銀行和金融機構首選的地區總部所在地,有頂級時尚購物中心和五星級酒店,有身著西裝革履、各種膚色匯成的如織人流……然而,這個全球密度最高、租金最貴的摩天大樓群,卻完全不是攝影師何藩眼裡的中環。

何藩,在攝影界曾被譽為“東方布列松。從1950年代至60年代,他拍攝的多幅作品,至今仍是老香港照片的頂尖之作。從1958年至1965年之間,他曾八度被美國攝影學會評為“世界攝影十傑之一,在其攝影生涯中,他共獲得超過280個攝影獎項。已是耄耋之年的何藩,目前定居在美國。闊別多年後,他日前回到香港推出新作《香港:往日情懷》並開辦個人攝影展。期間,他接受了亞太日報記者專訪。

談起如何走向攝影之路,何藩感歎道:“其實很多事情,都是暗有神助,並不是自己最初的選擇。

何藩作品《Different Directions》(1958年)

何藩作品 《Approaching Shadow》(1954年)

1931年,何藩出生於上海。1949年,18歲的他隨著經商的父親一起移居來到香港。父親當時在黃大仙開辦織造廠,而他是家中的獨子,自然而然被寄予厚望要子承父業。“我幫他管理過工廠,一段時間後,父親語重心長地跟我說,你還是做你的藝術工作吧。把廠子交給你,估計很快會破產的。談起這段往事,何藩還是記憶猶新。

他說,自己對機械性的織造事業絲毫提不起興趣。有一次,生意上的合作夥伴讓他做擔保人從銀行貸款,他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後來,那個人躲債去了南美,剩下的債就只能由父親替他償還。“周圍人都說我太傻了,那人早就欠了一大筆債,怎麼能當他的擔保人呢?……對何藩來說,從商的路算是就此中止了。

何藩作品《Ladder Street》(1961年)

何藩轉任演員時,曾出演過三十餘部作品

後來,自稱“文藝青年的他,又做起了“作家夢。“當時老師也鼓勵我,說我有能力成為像巴金那樣出色的作家。於是,我拼命讀文學作品,從中國四大名著到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海明威……

然而,命運卻又跟他開起了“淘氣的玩笑。由於每天伏案看書,何藩得了一種難纏的頭疼病,到後來連看課本都會覺得頭痛。父親心疼他,在學業上不給他任何壓力,而是鼓勵他遊山玩水。舅舅也贊助他一台相機,讓他可以自由自在地攝影。

從此,香港可能少了一位富商、一位作家,但卻收穫了一個用光和影精准記錄下彼時香港的攝影大師。“我一直堅信,有種偉大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冥冥之中安排給我一條屬於我的道路。用筆不行,就用鏡頭。這不是遺憾,是天意。

何藩作品《A Day is Done》(1957年)

從1949年移居香港到20年前離開,何藩的“黃金時代屬於香港。“我愛香港,我愛香港人,這種情懷永遠不會變。他說。 

在香港,他最中意拍攝的地方是中環。“當時,我家住在金鐘附近的麥當奴道,我經常拿著相機,一路走到這裡。當時中環還有娛樂戲院和皇后戲院,我總是拍完照片後去看有沒有新上映的電影。何藩感慨道,“而現在,中環變得我都不認識了。

弄堂裡的老人坐在小板凳上燒飯,身旁是小販拎著一串彩色氣球悠然走過;清晨的市場,霧氣和熟食的蒸汽彌漫四周,賣菜的小姑娘穿著圍兜,臉上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晾滿衣服的陽臺,小貓和小女孩一起探出頭來;初晨的陽光下,黃包車夫正彎著腰,邁起矯健的步子拉著車橫穿軌道……

不動聲色,卻又溫情脈脈。這些場景,才是何藩記憶中的中環。他說,我從沒想過要記錄香港的城市建築和風景名勝,卻更鍾情於去窮街陋巷拍攝小人物的生活。“我對他們充滿關懷和同情,想通過鏡頭讓更多人看到,這些人如何為生活搏鬥。他們的一喜一悲,他們的眼淚和歡笑,都是‘永不言敗’香港精神的詮釋。

何藩作品《Her Study》(1963年)

在何藩眼中,他視自己為一個窺視者和浪人,為了拍攝最完美的作品,他有時甚至會連續數個月每天在同一個地方待上幾個小時,等待著人物形象與幾何結構和線條精心構建下的背景在最美的瞬間相遇。

“我的天性是忠實地用攝影去表現自我,抒發我對這個世界的觀感,我的某些理想、某種寄望,都在拍攝的過程中。這種快樂,是金錢買不來的。他說。

在本次攝影個人展中,何藩要表達的主題是“香港回憶錄。利用多重或多重疊加舊膠片形成的影像被賦予一種超現實感,將貫穿在其作品中的抽象意象再次推向全新高度。但何藩坦言,雖然他一直在探討用現代科技對攝影進行實驗性創新,他還是堅持認為暗房才是其藝術創作的心靈聖地。

何藩作品《On the Stage of Life》(1963年)

“也許是我過於保守,但我特別懷念暗房時代,感覺能親手操縱光的加和減。每當從藥水裡取出照片,我都感覺像是捧著自己的新生嬰兒,每一張都是最珍貴的寶貝。何藩說。

如今,何藩的珍貴攝影作品穿越時空,來到位於中環的石板街酒店。自1850年開始,中環成為中外經商的集中地,石板街酒店的設計也糅合中西韻味,讓西方的高貴古典與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和諧並存。日前,酒店與何藩先生合作,將其拍攝舊時中環風貌的代表性圖片放置於客房與餐廳中,重現昔日香港的歷史韻味。

“這是我在香港留有最多回憶的地方,很高興看到自己的作品佈滿石板街酒店的不同角落,希望能讓更多人感受香港人不辭勞苦、逆境自強的拼搏精神,這份精神是每一代香港人的特色寫照。何藩說。

何藩簡介:

何藩,國際知名攝影師。1931年8月8日出生於上海,幼年隨家人移居至香港。

何藩攝影作品曾連續八屆贏得由美國攝影學會舉辦的世界攝影十傑的榮銜。何藩于1961年加入邵氏電影公司,初時任場記,後轉任演員,出演作品三十餘部,但多為配角。1965年何藩所飾演的唐僧深受好評,並且演出續集。1966年,他創作實驗電影,作品獲選入不少國際電影節。

1972年,何藩任導演,以導演唯美豔情片及愛情文藝片而著名。

何藩目前已退休,居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