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开年严审“亮剑”:1月终止审核10家,现场督导5家闻风“全军撤退”

界面新闻

text

记者丨马晓甜

2月22日,界面记者从投行人士处获悉,上交所于近期下发了2021年第一期《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动态》,这也是科创板正式开板以来的首期动态发布。

文件显示,2020年全年,科创板共受理327家企业的IPO申请,召开中心审核会议237次,审议239家企业;召开上市委会议128次, 审议通过218家,否决2家,暂缓7家;报会注册155家,注册生效146家;终止审核39家,终止注册3家。全年发出审核问询函1081份。

从发行上市情况来看,去年科创板共发行上市145家,总募资2226亿元, 发行市盈率中位数为42倍,平均数为71倍。共受理8家企业的再融资申请,其中6家为非公开发行,2家为公开发行,拟融资额共222.6亿元。受理1家企业的并购重组申请,已注册生效。

值得注意的是,IPO审核风向在开年之后呈现明显收紧转向。

1月28日,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了2021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重点任务,强调“科学合理保持IPO、 再融资常态化。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标准,加强对拟上市企业股东 信息披露监管,切实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隔日,证监会发布《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对现场检查适用范围、检查对象、检 查程序、监督管理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规定,明确检查内容为首发 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对于检查发现首发企业信息披露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违法违规行为以及有关人员不予配合检查的情形,明确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月5日,证监会又发布了《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关于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对违规代持、影子股东、突击入股、多层嵌套等IPO乱象进一步收紧监管之绳。

此外,上交所也在2月1日和2月2日分别发布了《常见问题的信息披露和核查要求自查表》,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1号——保荐业务现场督导》。

前者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科创板发行上市条件的相关问题,如重大不利影响的同业竞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持续经营能力、研发投入等。二是常见信息披露和核查问题,如客户和供应商的核查、同行业可比公司选取等常见IPO申报问题,以及重大事项提示、合作研发等科创板审核实践中总结的针对性问题。

后者则明确了以下内容:一是现场督导对象以保荐机构为主,但可以根据需要对会计师事务所等证券服务机构一并实施现场督导; 二是交易所发出现场督导通知后、现场督导实施前或者实施过程中撤回的项目,如该项目在撤回后12个月内重新申报的, 将在受理后直接启动现场督导;三是规定了与现场检查的衔接安排,对于审核中发现发行人存在相关重大疑问或异常,且未能提供合理解释、影响审核判断的,按规定提请实施现场检查。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科创板注册制改革试点已经初见成效,但从审核情况看,无论是发行人信息披露主体责任的意识和能力,还是中介机构的核查把关意识和执业质量,距离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的内在要求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政策的密集落地很快就体现在了审核过程之中,不少企业遭遇“迎头棒喝”,被终止或暂缓审核,监管趋严也让保荐机构压力倍增。

根据文件披露数据,在2021年首月,科创板共受理6家企业的发行上市申请,报会注册27家,注册生效16家,发行上市8家,终止审核已有10家,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四分之一,共发出审核问询函106份。

值得一提的是,2021 年 1 月,上交所启动现场督导 5家,在督导组进场前,因发行人撤回申请或保荐人撤销保荐,已终止对上述 5 家保荐人的现场督导。

之所以出现“全军撤退”的现象,有业内人士认为,是由于现场督导是有针对性的督导,若是“带病”项目碰上了,多数会心理“发怵”。

“督导十有八九是发现了问题线索,所以才去现场的,”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这些督导项目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项目样本,而且一月份的这次检查,感觉不是随机抽查的,有些项目本来就是争议很大的项目。”

去年底,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回应IPO审核节奏放缓的问题时曾表示,发展直接融资是资本市场的使命,IPO是融资的入口,近期部分企业IPO被暂缓,是交易所依法依规作出的界定,不存在刻意收紧IPO的情况,各IPO企业应遵守制度,提高拟上市公司水平和质量,构建高质量上市公司群体。

可以预见,在把好上市企业入口质量关,压严压实发行人信批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核查把关责任的基调之下,企业若想再浑水摸鱼、蒙混过关,恐怕将不是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