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10月10日,央行決定在9省市推廣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一時間,“中國式QE”、“7萬億放水”等說法充斥市場。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甄別多方觀點後注意到,實際上不少專業人士並不贊成將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視同QE,同時,也有券商認為,雖然實質性貨幣寬鬆早期有利於A股反彈,但這樣的反彈,更善於“摘桃”的是機構而不是“大媽”。
10月10日17時,央行官網發佈資訊稱:在前期山東、廣東開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形成可複製經驗的基礎上,將在上海、天津、遼寧、江蘇、湖北、四川、陝西、北京和重慶等9省市推廣試點。一時間,有關中國版“QE”的問題立即引發激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多位元業內人士認為,央行再松“錢袋子”與歐美傳統的QE並不能混為一談,但從歷史經驗來看,貨幣寬鬆週期往往伴隨著A股市場的“吃飯”行情 。不過也有券商提示投資者,這波反彈機構將跑贏“大媽”。
與歐美QE有本質不同
所謂再貸款,是指央行向商業銀行發放的貸款,此前央行為銀行提供的再貸款基本是信用貸款,即沒有抵押物和質押物。根據央行的說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地區央行分支機搆對轄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部分貸款企業進行央行內部評級,將評級結果符合標準的信貸資產納入央行發放再貸款可接受的合格抵押品範圍。
這一消息立即被個別分析人士解讀為7萬億刺激和中國版QE,但這一說法此後遭到許多業內人士的反對。國金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馬鯤鵬指出,QE是美聯儲直接購買商業銀行表內的次貸相關資產、緩釋銀行有毒資產壓力,而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是商業銀行主動以信貸資產向央行質押獲取資金,兩者在方向、因果關係上截然相反。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的主動權在商業銀行而非央行,當前的核心矛盾是有效信貸需求偏弱而非銀行可貸資金不足。
但毋庸置疑的是,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創造了新的基礎貨幣投放管道。中信建投分析師王洋指出,“從長期看,央行完全可以通過新的工具創造基礎貨幣而避免外匯占款收縮帶來的流動性緊縮。由於新增外匯占款持續減少,在不斷降准以提高貨幣乘數之外,央行需要創設新的工具提供基礎貨幣,PSL、MLF等新工具都具有這種作用,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也是如此。從長期看,央行完全可以通過新的工具創造基礎貨幣而避免外匯占款收縮帶來的流動性緊縮。”
經驗:寬鬆週期帶來A股“吃飯”行情
此外,從短期來看,分析師們對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推廣的刺激作用也多持謹慎態度。平安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黃耀鋒和勵雅敏認為,央行此舉在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外增加了一條盤活存量信貸資產的途徑,從長期看,銀行存量資產流動性大大提升,有助於資產使用效率改善,“但考慮到目前貨幣環境整體寬鬆,銀行流動性水準充裕,制約銀行信貸投放的主要因素是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不足以及合意基礎資產缺失,銀行質押優質資產獲取再貸款的動機並不強,整體影響較為有限。”
雖然多位業內人士態度謹慎,但A股昨日(10月12日)延續了上週五的反彈,滬深兩市近200只個股漲停,且滬指逼近3300點大關,這是6月中旬下跌以來罕見的情況。
事實上,歷史上貨幣總體寬鬆時期往往是A股市場“吃飯”行情的溫床,流動性收緊則可能預示行情階段性見頂。換言之,信貸週期和A股週期往往有疊加現象。
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伴隨經濟刺激計畫而來的是近10萬億元的天量信貸——2010年初央行報告,2009年全年,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9.59萬億元,同比多增4.69萬億元。特別是在2009年1月,僅僅17個工作日新增信貸高達1.62萬億元,幾乎相當於2008年全年新增貸款的1/3.
與之相對應的是A股市場2009年的小牛市行情。這是在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至去年10月開始的杠杆牛市之前,A股市場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反彈行情。2009年1月1日2009年8月4日,上證指數從2008年底的1820點漲至最高3478點,漲近90%。期間不少個股反彈幅度達35倍,甚至超過2008年高點。
2010年1月12日,央行宣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後央行又連續11次上調存准率,2011年6月最高達到21.50%(大型金融機構)。而從2009年8月到2014年下半年,A股市場儘管期間有過波段反彈,但總體而言經歷了一波長達五年的熊市。
安信證券分析師徐彪在昨日最新報告中闡述了寬鬆的貨幣環境刺激資本市場的邏輯:“一般來說,貨幣政策寬鬆早期,宏觀總需求不足,這個時候金融系統的資金相對充裕,首先流入債券市場,推低債券利率。隨著資金面的持續寬鬆,債券利率逐漸下降到一定程度,這個時候資金開始往風險資產滲透,包括股市,股票估值開始上升。從資料上來看,國債利率的走勢領先A股估值2~3個季度,方向相反。”
國泰君安宏觀研究團隊預計,四季度還有1次降息1次降准,但知名分析師任澤平表示:過去一年,無論瘋牛還是瘋熊,機構投資者難以跑贏散戶。如果股市將逐步築底,未來結構性行情正是機構投資者所擅長的,跑贏“大媽”時代終於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