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菲
6月17日凌晨2点30分,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号(DDG-62)在日本横须贺港的西南56海里外的海域与排水量29000吨的菲律宾籍商船ACX Crystal相撞,造成7名美军人员死亡。
美海军士兵在非战斗意外中死亡,令人同情,但是为什么一艘先进的驱逐舰无法在一个风平浪静、能见度不算糟糕的夜晚避让庞大的货轮,并最终相撞,而且差点导致舰毁人亡。这起碰撞事故的原因将成为后续调查的重点。
目前事故原因暂无定论,但是越来越多的观点指出,美国海军“菲茨杰拉德”号可能要承担主要责任。
其实“菲茨杰拉德”号,大家并不陌生,这艘驱逐舰的曝光率相当高。2011年11月,在菲律宾,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经象征性地登上“菲茨杰拉德”号,纪念美菲安全条约签署60周年。这几年的美菲联合军演和美韩联合军演,“菲茨杰拉德”号都是从不缺席的常客。
“菲茨杰拉德”号是为数不多的安装基线9C版“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按理来说,“宙斯盾”系统的相控阵雷达具备较强的探测能力,但是这套系统在不执行特定任务时,一般是不开机的。
一是因为“宙斯盾”系统会消耗大量电力,产生很强的电波,所以平常航行一般不会启动;二是因为“宙斯盾”系统有开机寿命,所以要节约着用。还有观点指出,为了保密其电磁信号,“宙斯盾”系统也不会轻易开机。
总而言之,这艘安装了基线9C版“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在不执行特定任务时,它的水面探测雷达的性能和一般货轮差别不大。但是这并不是发生碰撞的借口。
在一般状况下,“菲茨杰拉德” 号应该配备了雷达兵,瞭望更,航行值更官,值班人员应该随时检查雷达探测情况并注意海上状况。如果各就其位、尽职尽责,绝对能够预先发现碰撞征兆。
在航行中,军舰会格外注意大型货轮,因为货轮上的人员配备相对有限,事先发现碰撞征兆的能力一定弱于军舰。比如说,这次事故中的菲律宾籍商船就只有20名船员,远远少于驱逐舰上的美海军士兵。
而且依照“菲茨杰拉德” 号的能力,即使发现菲律宾籍商船从右舷逼近,紧急加速或者紧急减速避让,所需时间应该也不会超过30秒。
此外,如果美军驱逐舰隐身性能好,难以被其他船舶发现。同时,出事航道又相对繁忙拥挤(据报道,该海域日均500艘大船)。这种情况下“菲茨杰拉德”号应该更为谨慎小心。加强瞭望,加强相关部位的值班,同时使用无线电通知周围船只避免碰撞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碰撞事故还是发生了,而且还造成了惨痛的人员伤亡。
所以针对以上的分析,目前有三种观点,个人认为存在合理之处。
一是,“菲茨杰拉德”号可能存在人为因素的操作不当;二是,美国海军撞船事故频发不排除是军纪涣散的表现;三是,美军舰的一贯作风,导致一些船只对美军舰“敬而远之”,唯恐避之不及,这反而助长了美军舰的“不良习气”。“以小让大”这种确保不吃亏的潜规则,美海军自负地选择了忽视。
有网友戏称,“菲律宾货轮做到了连菲律宾海军都做不到的事情”。不过幸亏发生碰撞事故的另一方是美国盟友菲律宾注册的商船,而且隶属于美国盟友日本的邮船公司,导致这样的事故不会产生具有阴谋论性质的延伸性解读。但是美海军有必要尊重规则,避免碰撞事故一而再再而三的频繁发生。
美海军活动的范围和强度比其他国家要大得多,出事几率也相对更大一些,所以这更需要美海军更加尊重既有规则。“常在河边走,杜绝不湿鞋”的方法只有是严格遵守规则。
亚太地区海洋经济活动越来越繁荣,商船活动越来越密集,尊重和遵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相关规定才能保证航道安全。切实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对于保障海洋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在西太平洋活动频繁的美军舰应该成为维护海洋平安的积极因素,不应该时不时地制造一些代价惨痛的“意外”。
作者陈菲,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