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觀察|“伊斯蘭國”緣何瘋狂施暴

亞太日報

text

文|亞太日報特約記者閆亮

近來,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生汽車炸彈襲擊事件、導致500餘人傷亡之後,沙特阿拉伯、也門、孟加拉均遭遇爆炸或自殺式襲擊,造成不同程度人員傷亡。幕後黑手或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或指向與這一極端組織有關聯的恐怖組織。

7月3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卡拉達區拍攝的被炸毀的車輛和建築。新華社發 哈利勒·達烏德攝

觀察人士認為,“伊斯蘭國”在經歷正面戰場節節敗退之後,如今在世界各地頻頻發動襲擊,表明伊拉克和敘利亞兩國政府軍,以及國際聯盟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取得一定成效,使其倍感生存壓力,只有通過瘋狂反撲表明其實力的存在。另外,由於“伊斯蘭國”所控制的地盤受到壓縮,全球化蔓延趨勢明顯,這將給全球帶來更大的反恐壓力,剷除“伊斯蘭國”這一毒瘤,需要國際社會齊心協力,加強反恐合作。

實際上,伊拉克遭遇“伊斯蘭國”恐怖襲擊並不足奇,只不過此次汽車炸彈襲擊造成的傷亡更為嚴重,是今年以來發生在伊拉克境內造成死傷人數最多的恐怖襲擊。

6月26日,伊拉克安全部隊稱徹底收復了“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的重要據點費盧傑,並在隨後幾天內乘勝追擊“伊斯蘭國”武裝人員,摧毀至少260輛車輛,打死150名武裝人員。

伊拉克安全部隊成功收復費盧傑以後,“伊斯蘭國”的勢力範圍已經縮水至不到伊拉克國土面積的十分之一。在這一背景下,“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發動大規模恐怖襲擊,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伊拉克政府軍的報復,以宣示其力量的存在。

6月17日,伊拉克特種部隊與伊斯蘭國武裝激戰後佔領費盧傑市中心,慶祝勝利的伊拉克戰士打出勝利的手勢。圖/美聯社

儘管“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大本營遭受重創,地盤大大縮水,面臨空前生存壓力,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伊斯蘭國”成員和活動有全球化蔓延趨勢,這將給全球安全形勢帶來嚴峻挑戰,世界各國反恐壓力進一步增大。

目前,除中東伊拉克和敘利亞外,在西亞北非,“伊斯蘭國”分支在政治真空的利比亞有一定根基;在中亞腹地的阿富汗正與阿富汗塔利班爭奪地盤,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在歐美,法國巴黎已多次遭遇恐襲,即便美國本土,也未能與“伊斯蘭國”絕緣。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布倫南日前警告說,“伊斯蘭國”正考慮在美國策劃發動類似伊斯坦布爾阿塔圖爾克國際機場爆炸的恐怖襲擊。 由此可見,打擊“伊斯蘭國”的形勢嚴峻,時間緊迫。

7月4日,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孟加拉國總理哈西娜(前右)在悼念活動上與美國駐孟加拉國大使馬西婭·伯尼卡交談。新華社發 沙裏夫·伊斯蘭攝

面對“伊斯蘭國”勢力全球蔓延的趨勢,如何才能徹底剷除這個毒瘤,值得國際社會深思。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在深層次上,“伊斯蘭國”代表的是一種極端落後的意識形態,包括歐美一些國家在內的打擊“伊斯蘭國”國際聯盟試圖僅僅依靠軍事手段,將其徹底消滅的可能性不大。“伊斯蘭國”近來瘋狂施暴,在全球多地發動襲擊,從另一個側面也印證了這一點。

打擊“伊斯蘭國”,更重要的是要剷除“伊斯蘭國”賴以生存的土壤,從根源上杜絕“伊斯蘭國”滋生的條件。而在這一方面上,歐美等國需要進一步反思,那種肆意干涉他國內政,導致原有政治架構坍塌造成權力真空的干涉主義政策,不但不能給自身帶來和平,只能進一步造成安全危機。

觀察人士認為,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但對付共同敵人的最好方法就是齊心協力,加強有效合作。反恐是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課題,也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在新形勢下,只有團結一致,合力同心,協調各自的軍事行動,共用相關情報,才能最終戰勝各類極端組織。

責任編輯:朱藝

作者簡介:

閆亮,新華社國際部國際觀察編輯室編輯,曾任新華社駐芝加哥分社、喀布爾分社記者,著有《撕裂的天堂——聚焦阿富汗戰爭10周年》。

亞太日報觀察專欄作者均為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報道,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