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8日電(新華國際時評)中國斡旋巴以的大國擔當
新華社記者袁震宇
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17日分別會見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官員,敦促雙方儘快停火,重啟和談。在巴以戰火造成嚴重人道主義危機的情況下,中國積極斡旋,貢獻東方智慧,展現大國擔當。
巴以問題持續經年。每當人們感覺巴以衝突逐漸淡出視野時,這段延宕半個多世紀的紛爭就會以血與火的面貌重新佔據新聞頭條。如今,以色列國防軍發動的“護刃行動”已達10天,造成近2000名巴勒斯坦人死傷。最新消息是,以軍出動地面部隊向加沙發起進攻。
為此,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正在加大斡旋力度,積極勸和促談。當前,各方外交努力的重中之重是促使巴以立即停火,但中長期目標應是打破“停火—蓄力—開戰—停火”的怪圈,推動和平進程重上正軌。
中方歷來高度重視中東問題,一直致力於推動中東和平進程。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上任後即提出解決中東問題的四點主張。自2013年以來,中國在巴以問題上持續“發力”,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肯定。
當年5月,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相繼成功訪華,兩位領導人都讚賞中方在促和上發揮的建設性作用。今年4月,時任以色列總統佩雷斯訪華,再度強調希望中方為勸和促談繼續發揮作用。吳思科今年也已多次往返巴以地區積極勸和促談。
當然,要解開中東和平這道謎題,絕非旦夕之功,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充分的耐心。這將是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參與國際多邊事務決心和能力的試金石。然而,無論結果如何,敢於直面中東最棘手的熱點問題,都彰顯了中國開放自信的外交風範和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相比美國、歐盟等中東問題上的傳統力量,中國具有一些獨特的優勢,比如在中東地區歷史包袱少,能秉持公正理念;與巴以兩國都有廣泛合作,是雙方可以信任的朋友等。而且,中國帶來包容的東方智慧和靈活的務實態度,或可為解決巴以問題提供新思路。
事實一再說明,戰爭換不來和平,反而使和平前景更加黯淡。中國有句老話: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這種東方智慧對實現巴以和平當有裨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