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礁Ⅰ號”成為中國古代造船技術“中西合璧”首例實證

text

新華社寧波7月11日電(記者鄭黎)浙江省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1日對外公佈“小白礁Ⅰ號”沉船水下考古成果:新出水船載文物145件;沉船船體研究取得新進展,船體艙壁與框架的互用結構,被譽為“古代造船技術中西合璧的首例實證”。

“小白礁Ⅰ號”沉船遺址位於寧波市象山縣石浦港東南約26海裏的北漁山島海域,是一艘從寧波港始發、前往東南亞一帶的木質遠洋商貿運輸船,因故在清代道光年間沉於海底。該沉船2008年首次被發現,此後相繼開展了試掘、水下遺址表面清理和船體發掘工作。

據初步統計,截至7月6日,“小白礁Ⅰ號”水下考古新出水船載文物145件,按質地可分為瓷、陶、木、銅、銀、錫、鉛等類。另有寧波鄞州特產石板材約300塊。含往年出水的青花瓷、五彩瓷、西班牙銀幣以及日本、越南年號錢幣等,“小白礁Ⅰ號”出水文物共計1050餘件。

目前,“小白礁Ⅰ號”已出水船體構件244件,包括龍骨、肋骨、隔艙板、艙底墊板、船殼板等,造船所用木材主要產自東南亞一帶。

經多位國內權威古船研究專家分析,“小白礁Ⅰ號”既具有水密隔艙、鐵釘連接船板等中國古代造船工藝特徵,也保留了一些國外的造船傳統,其中雙層結構的船殼板內夾植物纖維狀防水層這在國內首次發現,可以說是中外造船技術相互融合難得的實物例證。

“小白礁Ⅰ號”水下考古隊領隊林國聰表示,本次出水的沉船主要是底殼部分,多虧了有寧波特產的石板材壓在底殼上,起到了壓艙的保護作用,另外也證明了這艘船的始發港是寧波。由於沉船位於礁石附近,該船極有可能遇風浪觸礁沉沒。

“小白礁Ⅰ號”水下考古項目將為研究清代中外貿易史、海外交通史、中國古代造船史和寧波“海上絲綢之路”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據悉,“小白礁Ⅰ號”船體發掘出水後,將被轉運至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邊保護邊展示,沉船修復需要8至10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