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虞超】美國電影人總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超前意識,在人工智能的發展尙處於萌芽之時,就推出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經典影片,例如《終結者》中那個具備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最終產生自我意識並摧毀人類文明的“天網”,特別是去年上映的《終結者·創世紀》,更有將人工智能和雲技術相結合的意味。觀眾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卻也不禁對未來產生深深的憂慮: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人類而言到底是喜是憂?但對於科研人員而言,製造出像終結者那樣機械骨骼外包有機活性生物組織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是他們的終極夢想。
Alpha Go擊敗人類圍棋高手的新聞讓科技圈再度沸騰,專業人士看到了谷歌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上的突破。“吃瓜群眾”則在一些網文的“揭秘”之下認定人工智能的“奇點”已經臨近,並為這一時刻究竟何時到來,以及到來之時對人類的影響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而爭論不休。
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上,同樣有人對雲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專家,金山雲CEO張宏江博士表達了自己的憂慮,認為人工智能一旦覺醒並擁有自我意識,《終結者》電影中的“審判日”或者《機械公敵》中人工智能的全面暴亂就會隨即發生,人類也會因此走向滅亡。但張宏江博士則用自己數十年的學術研究經歷告訴人們,人工智能的“奇點”還相當遙遠,完全不必為之驚慌。
張宏江博士以最近頗有熱度的自動駕駛技術為例闡述自己的觀點:三年前谷歌開始研發自動駕駛技術,但其實早在94年前後就已經有國外高校從事相應的研究,並讓一輛搭載了無人駕駛系統的汽車從匹斯堡開到了洛杉磯,而那個時候甚至還沒有自動導航技術,所以說,30年的技術積澱,使得今天自動駕駛真正成為可能,一項技術從無到有,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由於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汽車出現事故,該項技術也因此進行了微調,以“輔助駕駛”的面貌展現給世人。
四年前,有人曾經問張博士,自動駕駛如果成功,對人們的生活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張博士認為,該項技術如果要成功,不僅僅需要製造層面的突破,技術層面的突破,還需要法律層面的突破。自動駕駛汽車雖然沒有司機,但搭載乘客,如何判斷事故責任?此外,對於相關產業也會帶來影響:人們或許除了收藏,不必再購買汽車,汽車生產商未來將如何轉型和發展?同理,即使人工智能在技術層面的奇點很快到來,但是整個體系依舊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也不必過多的擔心。
張宏江博士說:“只有當人工智能和人類一樣開始具備非邏輯思維能力時,這種威脅才能成為可能”。但現實卻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工智能的發展都處於停滯階段。這是因為從一開始,人工智能就被賦予了“用電路複製大腦所進行的信息加工”,“由機器來實現人類所獨有的思維”這一使命,而後來的研究者發現,這是個根本性、原則性、方向性的理論失誤。在這種思維模式的指導下,人們勢必要弄清人腦思維功能的微觀機制是什麼,以及如何用機械來模擬。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兩個問題都無法解決。
不可否認,人工智能在雲技術的加持下,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大數據等新技術的輔助下,包括社交機器人在內的新型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不過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它們還屬於“早產兒”,同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還存在一定距離。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更多的是幫助人們提高工作效率,解放生產力,而不是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