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香港藥房的今昔秘密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讯】近幾年由於大陸遊客數量的增加,直接帶動了香港零售業擴張。香港《南華早報》20日刊登Jason Wordie 署名文章“香港今昔:药店里的秘密,帶同讀者追味也許是“過去十年中增長最快的小小‘藥坊’。文章摘錄如下:

由於西藥(過去長期受到懷疑)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香港的藥店在上世紀中期開始穩步發展。再加上政府對很多藥物放鬆管制(或缺乏管制),使得其他轄區的處方藥可以在香港的藥店內隨意購買。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由於聯合國對中國實行商品禁運,香港成為了稀有藥品以“水貨(走私的另一種稱呼)方式進入大陸的通道。香港市場允許國際制藥公司(美國公司受禁運政策的影響最大)繼續(非正式地)向中國銷售產品。

香港公立醫院的藥劑師正在配藥

由於藥品製造商(或零售商)賣出藥品後不再關注其最終流向,香港本地的小藥店大量購入藥品後再轉手出口,最後大多都流向了大陸。數個“愛國產業就是靠這種近代藥品貿易逐步發家致富的。

此類行業在現代社會中取得了超乎尋常的成功,這與香港的幾個特別因素有關,尤其是公眾對壟斷型售賣模式日益不滿。

大型國際制藥企業飽受高樓價之苦,越來越多地使用小型藥店來達到行銷目的。

製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潤可以增加,同時向消費者讓利,消費者的購買習慣也發生了改變。

然而藥坊(一直)有其黑暗的一面。在香港,一個被官方忽視但卻眾人盡皆知的秘密是,大量由財政支出負擔的藥品,通過公立醫院管道流向藥店再次售賣。

這種奇特的現象是怎麼發生的呢?一些小病痛(無緣無故的背疼是套取藥物的典型策略)需要開抗炎藥來治療,如扶他林軟膏和撲熱息痛等止疼藥,這兩種藥在醫院外購買很昂貴,但在公立醫院裏可以像糖果一樣分發。

可在醫院隨意開出的藥物還有很多,比如憶夢返和使蒂諾斯之類的安眠藥;依地普侖等廣譜抗菌藥物;安定和贊安諾等苯二氮平類藥物;以及治療痔瘡的喜療妥軟膏等。

例如依地普侖,若要通過正規管道購買四個月的劑量,需要花費1千港元以上。而公立醫院的病人只需承擔很小的一部分,且診費對於香港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畫(CSSA)的參與者則是完全免費的。這兩者加起來給財政帶來的負擔(可以說)不可小視。

處方藥取得後可以悄悄拿到藥店換為清潔劑、廁紙等其他生活用品。藥店再將這些藥物轉手賣給大陸遊客(無人對此過問),大陸遊客購買後可帶回家自用亦可再次銷售。

這樣的交易成年累月都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著,任何人只要留意,隨時都可以發現。

但為什麼這樣的交易至今沒有被曝光,成為一種醜聞呢?

因為誰也不願意第一個站出來,揭開那個裝滿蛆蟲和毒蛇的潘朵拉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