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沙漏界最佳代表,瑪麗蓮•夢露曾是幾代人心中的完美女神。可你恐怕很難相信,她的衣服尺碼是12。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果她尚且在世,能穿上所有標著4-10碼的衣服。這就是我們如今所面臨的尺碼謎團——討人喜歡,卻毫無意義。
根據美國國家標准技術研究所數據,1958年的16碼相當于如今的8碼。所以,千萬別爲自己的尺碼小過瑪麗蓮•夢露而沾沾自喜,那只是時裝産業煲的一鍋迷魂湯——論誰都願意自己是個小尺碼美人。
瑪麗蓮•夢露時代與今日尺碼對比
“真正的尺碼標准是在1940年代誕生的。”紐約州立大學時裝與紡織技術系主任Lynn Boorady介紹說,“在此之前,人們用年齡劃分童裝尺碼,例如16號即16歲,女性購買衣服則根據胸圍進行選擇。”當然,並非所有女性都擁有標准的沙漏型身材。可由于當時大部分婦女擅長縫紉,當她們買下成衣後,只消再度修改就能穿著合身。
隨後的十來年中,美國也曾進行過多次民調,試圖整理出適合全美通用的尺碼標准。1958年時,的女裝尺碼範圍爲8-38。人們從未想到過0號,更別提如今的超小號000了。
2004年,英國展開女性身材的全國普查。結果發現,女性平均體重較1950年增加了7磅(約等于3公斤),腰圍加大6.5英寸,臀圍加大2.5英寸。隨著女性豐碩起來,面子也越來越重要。時尚記者Merle Ginsberg曾在《好萊塢報道者》上寫:“在某本時尚大刊拍片現場,有位模特被攝影師稱作巨人,因爲她竟然穿38碼。”
1970年代與如今尺碼對比
“虛榮尺碼”應運而生,維基百科對它的定義是:給大碼成衣貼上小號標簽,以滿足消費者渴望苗條的心態,進而鼓勵消費。于是,同樣尺碼的衣服用的布料越來越多,堪比通貨膨脹。1958年時的8碼標准:胸圍31英寸、腰圍23.5英寸、臀圍32.5英寸。可到了2008年,時裝店裏的8號不約而同地放寬了5-6英寸,相當于50年前的14碼。
“結果就是,我們的小碼客戶不斷流失。”經曆過尺碼更變的美國時裝設計師Nicole Miller想出了0碼,“我們偶爾也會做00碼。”在大西洋的另一邊,情況也在向同一個方向發展。原本的最小號是38碼,現在卻有了36,甚至34碼。
美國高端百貨薩克斯第五大道(Saks Fifth Avenue)資深時尚總監Colleen Sherin就有以下幾條購物貼士:“法國和英國尺寸更貼近實際,美國稍大一些,意大利則稍小一些。買意大利裙子或褲裝前最好能試穿一下。”
2001年與如今尺碼對比
然而,鑒于如今的尺碼則更爲複雜,每家品牌都有自己的一套標准。美國波道夫·古德曼百貨公司傳奇導購Betty Halbreich曾在自傳裏寫:“永遠不要相信衣服上的尺碼標簽。”這是她購物時的第一法則。于是,顧客被迫花心思了解品牌尺碼後的套路。精于此道的好萊塢造型師幾乎背得出每位設計師品牌的尺寸,“就好比我們會問,你穿Louboutin鞋子時是幾碼,以此爲標准”,曾經和Jessica Chastain、Julia Roberts、Cate Blanchett等明星合作過的Elizabeth Stewart說道。
如果不願費心了解品牌,那就索性選擇例如Brandy Melville這類均碼時裝。但問題是,盡管你在店鋪所有顯眼位置都會看到“適合所有人”,均碼說到底仍是以“節約成本”爲最終目的的商業策略——大碼女生根本擠不進均碼背心。
至于今天人們對于“超大碼”的熱情關注,或許只能證明零售商和品牌們沒能跟上身材的腳步。在美國,14碼被認爲是正常與超大碼的分界線,可當地超大碼時裝市場達到175億美元(約合1161.8億元人民幣)。
來源:界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