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華鑫:刺激政策存在巨大弊端 中國可能步入日本後塵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 李哲】央行降息的目的和意義被市場高度解讀,從整體來看,多數人已經意識到貨幣寬鬆信號已經啟動。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陳雨露11月25日也對外表示,央行將會等待第四季經濟資料公佈後再考慮是否進一步降息和放寬政策,且表示出臺決議將取決於美國和日本的貨幣政策。

當前經濟下滑,貨幣寬鬆有其必然性,但帶來的“負作用也令市場擔憂。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高級經濟學家章俊在11月26日發送給《亞太日報》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式刺激政策存在巨大弊端,大量流動性注入,除了部分流動性進入虛擬經濟推高資產價格,並形成新的資產泡沫外,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的過剩產能出清過程被推後,大量的低效/無效企業依舊佔用大量的生產要素和資源,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得不到根本性解決。

章俊指出,今年以來央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為市場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僅僅9、10兩個月央行就通過SLF,MLF以及公開市場操作已經為市場注入大量的流動性,在加上早前的PSL規模已經將近2萬億,相當於下調存款準備金率4-5次。再加上同時央行還通過各種定向降准降息政策有針對性的對中小企業和三農提供融資支援,可以說央行在貨幣政策寬鬆的道路上已經走得很遠,其貨幣政策立場很難像其自稱的那樣是“中性。

他進一步稱,相對於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不斷上升,央行貨幣寬鬆在金融市場中卻得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大量的流動性湧入了銀行間市場和債券市場,造成了銀行間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收益率出現大幅回落。

“我們認為最近股票市場的持續上漲也部分是受到流動性寬鬆的推動,因為這和不斷下滑的經濟基本面是相背離的,或者說這和央行加大貨幣寬鬆的力度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初衷是相違背的。因此我們看到的依舊是大量增量資金的湧入拉低了金融市場的無風險利率,投資者風險偏好上升,從而引導流動性停留在“虛擬經濟中空轉。而由於經濟基本面的持續惡化造成金融機構在對實體經濟融資過程中風險偏好下降,實體經濟的無風險利率非但沒有下降相反還有上升的趨勢。

章俊還認為,目前政府“穩增長的邏輯發生了改變。以前政府穩增長或者常說的“增長保8,目的都是保就業。但隨著中國人口經過了路易斯拐點之後,勞動力不再是可以無限制供應的生產要素,反映在低端勞動力價格的快速攀升,因此保就業不再是核心,當務之急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因為一旦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銀行壞賬率上升和影子銀行剛性兌付打破,那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放貸能力進一步萎縮,從而造成“資產負債表式的衰退,進而形成螺旋式下降。這才是令政府和監管層最為擔心的,因為系統性金融風險對經濟的破壞力遠高於實體經濟需求萎縮。

對於後續的貨幣政策走勢,他預測,到明年年中之前,央行可能還會繼續下調基準利率,因為40個基點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同時還會啟動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程式,具體次數要根據外匯占款來相機抉擇。

但他同時強調,目前看來央行如果希望流動性向實體經濟溢出,只有美聯儲式的“大水漫灌才能有效提升金融系統的風險偏好,從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支援。但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對於中國而言就是經濟轉型和過剩產能出清將無以落實,大量低效/無效企業將繼續存續,那中國未來很有可能走上日本的道路,日本“失去的十年將是前車之鑒。

章俊表示 “目前中國政府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能否壯士斷腕,出清過剩產能,實現經濟轉型。如果這樣,存量資金就將獲得重生,而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也將從根本上得到緩解,不必通過無限制的貨幣寬鬆來刺激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