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青山和合作社社员在查看棉花播种情况(资料图)。 王玉堂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4月19日电(王小军 安斌 张馨玉) 从单打独斗到成立合作社,由个人致富到带领大家奔小康,多年来,谭青山在新疆沙雅县土地上撒下了热血、付出了汗水、收获了成果,创造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2019年被阿克苏地区授予“脱贫攻坚——奉献奖”荣誉称号。
祖籍四川的谭青山,上世纪末来到沙雅县,先后在塔里木乡、盖孜库木乡等地种棉花。2012年,谭青山了解到红旗镇多勒坤村有1700多亩地被弃耕,原因是土地碱性大、质量差、效益不好,群众不愿意种。
合作社召开社员代表会议,共商发展大计(资料图)。 王玉堂 摄
谭青山了解到情况以后,对周围的种植环境、水源等情况进行实地查看。谭青山发现,这片地确实土质较差,产出比不高,但他相信,经过科学种植和有效管理,一定能够把贫瘠变为肥沃良田。带着对农业的这份情怀和热情,谭青山承包下了这片土地。
谭青山坚信,天下没有不产粮的地,主要看如何耕种和管理。
谭青山,经过辛苦努力和勤劳付出,这片昔日被人瞧不上的土地逐渐变为良田,成为了他发家致富、带动大家增收的“聚宝盆”。
种植1700亩土地,需要雇佣大量的管地工人。谭青山从内地来沙雅务工人员中招用了几名工人外,看到多勒坤村有许多贫困户,他去找他们,希望能够给自己管地,不仅解决用工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他们脱贫致富。
最初,多勒坤村群众看到那片地都直摇头,“那个地根本产生不了效益,不愿意去管地。”谭青山向群众表态说:“如果这片地将来效益不好,我即使赔本,也不会少你们管地工一分钱。”
谭青山与合作社成员查看棉花长势情况(资料图)。 王玉堂 摄
在他多次动员下,村里有几名贫困户给他当起了管地工。到年底,果然如当初所言,这片地没有挣到钱,但谭青山没有失言,他拿出以往的积蓄,分文不少付了管地工的工资。
“他当时没挣到钱,却一分不少的付了我们工钱,大家都很感动,决定跟着他一起干,第二年继续给他管地。”村民热合曼·热依木回忆说。
谭青山说:“那时也曾经产生过动摇的念头,但是看到这么一片土地不种实在可惜,还有这几位愿意继续管地的群众,又坚定了念头,不管有多大困难,也一定要把这片地种好。”
经过连续不断投入心血,这片土地效益越来越好,村里很多贫困户都争相来做管地工。现在,每年都有20至30人为他管地。谭青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人每年可管100亩地,按每亩200元计算,仅3月至8月,就有2万元收入,加上后期捡棉花收入1万元,全年收入就有3万元,足可以实现脱贫。
热合曼·热依木已经连续多年为谭青山管地,早已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生活。热合曼·热依木说:“我家有3口人,儿子在上幼儿园,我和妻子管地,每年收入有3万多,秋天拾棉花又可挣2万多元,加上我自己家的地,我家的收入很不错。”
每年秋天,还会有70到80名村民到谭青山的地里拾棉花,这样,又能为他们每人增加收入近1万元。
谭青山依靠种地致富了,但是,看到村里还有很多群众生活困难,他决定成立棉花种植合作社,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经过多方奔走,多勒坤棉花种植合作社成立了。
合作社从源头抓起,对于棉花种子品种的选择,肥料、地膜等都进行统一采购,生产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如此一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最大化地增加了合作社社员的收益。合作社发展到今天,多勒坤村707户村民,有449户加入到了合作社,还吸引了周边村庄群众加入,现在社员达到了528户。
热合木杜拉·吾守尔就是合作社的一员,他家4口人,父母长期有病,弟弟体质弱,也只能参加轻微的劳动,全家就他一个劳动力,在村里是有名的贫困户。他从加入合作社以后,跟着谭青山统一管理棉花地,每年收入都有4万多元,一举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热合木杜拉·吾守尔说:“合作社对棉花从种植品种到管理以及后期销售,都统一负责,我家早已实现了脱贫致富。今后,我要在合作社谭理事长的带领下好好劳动,把生活过得更好。”
“我的心愿就是带领更多的人,实现共同致富,奔向小康社会。”谭青山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