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坚守20年 让800多名听障儿童开口说话

中国新闻网

text

伍雪玲在康复中心给听障儿童上课 何俊杰 摄

中新网深圳1月29日电 (孙秋霞)在深圳罗湖区一家言语康复中心,伍雪玲双手拿着卡片,身体微微前倾,一遍又一遍地向听障儿童重复“拖鞋”二字。孩子们正确说出该词后,她才拿出贴纸作为奖励。这样的发音训练,伍雪玲已经坚持了20年,共帮助800多名听障儿童像正常孩子一样开口说话。

“人们常说‘十聋九哑’,‘哑’不是不能说话,而是不会说话。因为孩子们听不到声音,所以不会振动声带,发不出声。”伍雪玲告诉记者,借助人工耳蜗或助听器,部分听障儿童能听到声音,但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才能学会说话。

帮助女儿走出无声世界

伍雪玲原本是一位家庭主妇,之所以成为一名言语康复师,主要是因为女儿晴晴在一岁时被确诊为极重度神经性耳聋。

“当时在医院拿到检查报告后,我直接晕倒了,醒来后每天躲在阳台偷偷流泪。经过3个月的煎熬,我决心改变女儿的命运,开始背着她四处求医。”伍雪玲回忆道。

在医生的介绍下,伍雪玲了解到人工耳蜗可以帮助女儿恢复听力,言语康复训练能让女儿开口说话。这个消息给处于迷茫中的伍雪玲指明了方向,虽然成功率不高,但她还是决定一试。

在晴晴不到两岁的时候,伍雪玲带着女儿来到深圳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一起学习言语康复。从音到字,从字到词,从词到句子,女儿取得的每一个突破,都令伍雪晴欣慰不已。

植入人工耳蜗后,晴晴在一年时间内,已经能和正常孩子一样进行沟通交流。晴晴的成功,让一起做康复的孩子家长看到了希望。

“晴晴上小学的时候,一位家长找到我,想让我教她的孩子开口说话。刚开始我并没有答应,因为我从来没有教过别人的孩子。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最后我接受了这个挑战,并让这个孩子恢复了语言能力。”伍雪玲说。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案例,主动找伍雪玲的家长越来越多,伍雪玲的“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2004年,伍雪玲在深圳成立了言语康复中心,并以晴晴的名字命名。目前,该中心共有100多名听障儿童正在接受康复训练。

晴晴在康复中心给听障儿童讲故事 何俊杰 摄

** 想要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

晴晴学会说话后,伍雪玲经常带她参加一些慈善活动,想用女儿的亲身经历鼓励更多的家长和孩子。

伍雪玲告诉记者,有一次,晴晴在台上唱完歌后,一位奶奶主动到后台等她。“这位奶奶的孙子也有听力障碍,讲着讲着就哭起来了,当时晴晴安慰这位奶奶,叫她不要怕,说她的孙子也会恢复得跟她一样好。”

伍雪玲坦言,在教孩子们做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阻碍。在她看来,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家长信心不够坚定。

伍雪玲和女儿晴晴一起翻看老照片 何俊杰 摄

“一直以来,我都用自己的故事鼓励家长,疏导他们心理上的障碍。我也会带晴晴参加一些慈善演出,让大家看到晴晴虽然有听力障碍,但是也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唱歌跳舞。”伍雪玲说。

不过,由于人工耳蜗费用高昂,一些贫困家庭往往负担不起。近年来,为了帮助更多听障儿童重获“新声”,伍雪玲通过募集的资金,为15个孩子解决了人工耳蜗问题,为100多个孩子补贴康复费。

“我教过的孩子,刚开始都不会说话,他们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跟着晴晴叫我‘妈妈’,长大了以后他们都叫我‘伍妈妈’。正是这一声声‘伍妈妈’,支撑我跨过一道一道难关。”伍雪玲说。

在伍雪玲教过的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已经和晴晴一样上了大学,开启了自己的人生旅程。晴晴说:“将来我要和妈妈一样,帮助有听力障碍的小朋友,让他们学会说话,长大以后能够像我一样融入社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