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钢结构专家王晓红:把患者换作你的家人,你急不急?

中新经纬

text

** 专访火神山钢结构专家王晓红:把患者换作你的家人,你急不急?**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11日电(付玉梅)夕阳余晖下,6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正抬着一根重达300公斤的钢板,走在一条钢制斜坡上。50米长的坡道,最高处3.4米,钢梁宽20公分,6人并排成两列,一步一步向上挪动;行至3/4处,随着坡度上升,2名候在前方的工人火速增援,从队伍中间一头钻进去,8人一齐将钢板运至就位处。这个过程周而复始,直至整个斜坡道钢板铺设完成。

 坡道作业现场 受访者供图

“所有钢材都是我们工人像这样用肩扛上去的,虽然无法使用吊车,但是我们必须完成任务!”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高级工程师、钢结构施工专家、火神山医院钢结构组副组长王晓红一边用手机记录下这个画面,一边不住感慨。10日晚,王晓红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专访,分享了堪称“火神山最为艰苦的施工环境”背后的故事。

“连我这种‘老钢构人’都脚软”

“这几天本来心情平静些了,您一问,我的眼前又满是那些艰辛热血的场面....。。”王晓红对中新经纬记者说。

1月26日,53岁的王晓红受邀前去火神山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不曾想这一去便挪不动脚步。她看到自己的领导和同事们拼得双眼通红,现场甚至有不少80后、90后年轻工人的奋斗身影,内心很触动,当下请缨留下。

加入火神山施工队伍后,王晓红担任钢结构组副组长,主要负责图纸、技术、物资、现场等方面的通盘协调。她所带领的团队有18名管理人员,196名工人,“大多都很年轻,有的比我孩子还要小。”她说。

王晓红现场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出身于军人家庭,王晓红15岁就入行,与钢结构打交道38年,全国各地100多个重点工程项目都留下了她的身影。而面对火神山的施工难度,她却称:“连我这种‘老钢构人’都脚软。不过,在特殊时期和特殊环境,只能赢不能输,没有后路。”

摆在王晓红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钢材的运输。她所负责的钢结构施工项目位于火神山施工地段的最深处,受环境限制,吊车无法驶入。但是,这块区域又承担着建设ICU病房的重要任务,建设工期尤为紧迫。

“我们守在最里面的战场,可以说是火神山‘最艰苦的环境’。大家可以想象,整个火神山所有的施工项目同时开工,要确保各项工序有效进行,而地方又极其有限。如果最里面要调用大型吊车设备,作业和运输途中会耽误大量场地资源,其他工序就很难完成任务。”王晓红介绍道。

不过,当看到运输钢材的半挂运输车只能停靠在1公里开外的公路边时,王晓红还是傻了眼。单块钢板重达300公斤,最轻的钢柱也超70公斤,共计129吨的钢材,如何运送至就位地点,该怎么办?

正当王晓红发着愁,组里几个平时爱“调皮捣蛋”的小伙子却二话不说地走向半挂货车旁。他们解开绳索,搬起钢材就往肩上扛,一根一根抬回施工现场再进行安装。看到此景,她当场就落下泪来。

王晓红说,他们施工有3条重要的坡道,每条长近50米,最高处3.4米,用于日后病患的运送。而这也意味着,工人们不仅要抬着钢材走上1公里的路,还要将其运上陡坡再安装就位。每抬一块钢板要6~8人通力协作,他们花了6天的时间,将所有钢材一根不落地搬运至作业现场。

“从那以后,我也对80后、90后刮目相看。就像肩上的钢材一样,他们能扛得起沉甸甸的担子。”王晓红感慨。

“把患者换作你的家人,你急不急?”

1月28日晚10点30分,王晓红发了一条朋友圈称:“今夜无眠....。。”通宵达旦的奋战,只为了赶在第二天中午12点前完成一段钢制楼梯的工程。“不仅要完成,还要做得漂亮。”为了这个目标,她超过30个小时未合眼。

 火神山的施工夜 受访者供图

“人、材、料、机协调无一不是挑战,每天接上百个电话都算是少的了。”王晓红表示。在超2000人的施工作业现场,同时使用超上万种不同的工程材料,其中的对接、协调工作,各组之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王晓红这组同样如此。为此,她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一刻不敢松懈。她笑称自己是“急性子”。

为什么急?王晓红常和工人们说:“如果因为我们工作不到位,患者要晚一天才能住进来,你们急不急?如果把那些患者换成你的家人,你急不急?”

而王晓红带领的施工班组也是“拼命三郎”。有几位精兵强将,在工期紧张时甚至工作了40多个小时才去休息。由于全程戴着口罩作业,工人们常觉得透不过气,收工后脸上也满是勒痕。此外,由于要保证严格的人员控制,他们只能在室外原地用餐,施工期“几乎没吃过一口热饭”。

再回想起那些日子,王晓红总觉得自己对工人太过严苛,说教太多,以至于被底下的人称为“王大妈”。

1月底,武汉下起了雨夹雪。工人们顶着严寒和湿滑的恶劣环境在室外作业,工作强度却没因此减少半分。几天后,一名工人忍不住和她说:“王大妈,要我们好好干活就一个要求,脚臭得不行了,没袜子换。”

当下,王晓红心里就不是滋味。“其实我知道他们是怕我难受,不说实话,不止是脚臭,更是因为天气太冷,干活出汗后又湿得受不了。”她略带哽咽地说,“而就这么个小要求,我也没能马上满足他们。”

因为每天早上7点就要赶到施工现场,王晓红无法在超市营业时间亲自去给工人们买袜子。她拜托了不少朋友帮忙,兜兜转转花了2天才把一批新袜子送到工人们手里。

王晓红说,工程中期的时候,压力是最大的。“看见这些孩子一个个眼里布满血丝,时间又一分一秒地流逝,那种焦虑和压迫感无法形容。”

 深夜,火神山工人仍在持续奋战 受访者供图

“虽然你不喜欢花,但是花会喜欢你”

2月3日,火神山医院正式收治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当看到医护人员用轮椅推着患者,从他们搭建的斜坡上经过时,王晓红热泪盈眶,心里一下又充满了劲。

截至2月9日,王晓红所负责的钢结构项目都已圆满交付成功。时隔1个月,她向中新经纬记者坦言,在施工过程中曾多次质疑:“自己是否能完成这个任务?”但是,这份担忧彼时却不能显露在脸上,更不能表现在行动上。“因为如果我没信心,底下的人怎么可能有信心?他们没信心,那么就很可能影响工程进度。”

王晓红就这样一直“扮演”着施工现场的“强心剂”。作为大家口中的“王大妈”,不少人没少挨她骂,却和她异常亲近。一日,她处理完别的事情才到现场,一些工人连忙涌过来。“有些孩子脱了手套就要抱我,我开玩笑说疫情期大家就别抱了,你们也多注意形象。”

中新经纬记者问:“为什么会想过来抱你?”王晓红思考了一下,说:“可能是像看到了亲人吧。好像我一去,他们就觉得这个活再难也有信心,也能干得完。”

为缓解工人们戴口罩作业的不适感,王晓红还特意写了一首打油诗为他们加油打气:“虽戴到你耳痛口边红,虽戴到你头晕眼镜雾蒙蒙,戴到你发声被阻隔,大声吼来嗓子疼,本是抢工争贡献,口罩务必戴始终,要学习白衣坚持戴,齐心协力抗疫情。”

有人将王晓红称为“工地玫瑰”,她怪难为情的。扎根38年的钢结构领域,像她这样的女专家并不多见。同样的,在火、雷神山的施工现场,像她这样的女技术工程师也极少数。而她却觉得没什么,“谁说女子不如男?”

父亲是一名基建军人,也是中建三局的老前辈,王晓红从小就对“运输营”“机械团”等词汇耳熟能详,也一直在军事化管理的氛围中成长。她热爱钢材和重机械这行,热爱军人的血性和英勇,也热爱军人的担当和使命。她的身上天生就流淌着军人的血液。

王晓红父亲(第一排右一)参军时期旧照 受访者供图

不过,回到火神山工地上那群小伙子面前,王晓红仍然是那位可爱可敬的“王大妈”。工人们休息时,总要摘上一些工地上的花送给她。她说她不喜欢,可他们却答:“虽然你不喜欢花,但是花会喜欢你。”“王大妈”听后是又气又笑,“还不快去工作!”

自2月9日工程全面交付至今,“王大妈”的班组人员已基本隔离结束。这期间,她不停发消息问他们的情况,回没回到家,隔离期是否顺利等。收到“平安无事”的回复,她才放心。“王大妈”和中新经纬记者分享了前两天的3·8妇女节,她收到不少来自他们的祝福和红包,数额很多为5.2元。“我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不过可以少一个小数点的嘛!”

“经此火神山一战,我这辈子值了,至少在快要退休之际,还能在年轻人里面证明过我的存在。”王晓红向中新经纬记者表示。谈及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事,她说:“我希望能不戴口罩上班,希望再在大街上堵一下车,希望所有人都继续过着平凡美好的生活,只要大家都好好的就好。”(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