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太日报 】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间的交流,很早便点燃跨越传递的火炬,而陆路和海路交通是其间最重要的渠道。1877年普鲁士学者李希霍芬(Fendinand Von Richithofen)将陆路称为“丝绸之路”,与此相对应,又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目前,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庞大的学术概念,涵盖海外交通、航海科技、宗教、民俗、中外陶瓷、城市发展、区域经济等众多课题。古老的海路绵延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至非洲东部,越两大洋经红海进入欧洲,串连起沿途星罗棋布的港口。来自中国、印度、阿拉伯、埃及、罗马、希腊等民族的古代商人都曾通过转运或直航,致力于海上商道的开拓。由于航路上往来着陶瓷、丝绸、茶叶、香料等诸多商品,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白银之路”等。
红色绢地刺绣残片
**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52、宽13.6,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红地对鸟纹锦
唐(618-907年),长15.5、宽15厘米。 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
记在竹简上的航海史
“广陵王玺”金印
东汉(25-220年),南京博物院收藏。金质,正方形,上置龟钮,边长2.3、厚0.9、通高2.1厘米,重123克,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九子广陵王刘荆的佩印。1784年日本福冈志贺岛发现一枚方形金印,上缀蛇钮,阴刻篆文“汉委奴国王”。两者在尺寸、重量、花纹、雕法和字体上均如出一辙,且前后只相差一年。该玺的发现也成为中日两国交往的最早实物证据之一。
隋代双体船(模型)
隋(581-618年),模型长度约1米。原残长 20.24米、两船体结合后宽约2.82米,载重量23吨左右。平度沙河出土。该船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双体船实物,为江海两用船,总长23米左右,由两个船体组成,各宽约1米,用3段枫香木刳制、衔接。船体间用20余根横梁连接,再以铁钉固定,上铺甲板。山东博物馆收藏。
广船
是主要航行于南方航线的大型尖底船型。头尖体长,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与隔舱板构成,纵向依靠龙骨支撑。广船多采用荔枝木、铁梨木、樟木、乌婪木等高强度木料制作,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和续航能力。
港埠渐隆 货通万国
经过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至唐、五代,通往日本、朝鲜的北方航线及通往西亚、南亚、东非等地的西行航线均获得了更大发展,其表现为依托海岸线前行的曲折航线减少,更加便捷的直航增多。登州、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交州(今属越南)等诸多国际性大港交相辉映的盛况开始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日益与陆上丝绸之路并驾齐驱。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沿海的诸多港口城市更加繁荣,它们成为沟通腹地和海外诸国的枢纽,也成为东西方文明聚融的焦点。它们是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飘动着八方来帆,云集着异域的面孔和声音,堆满各种珍奇的商品。
该组画像石主要表现在中国的粟特商人进行贸易活动的场景,其中的珊瑚、大象等元素表明,山东地区在当时成为海上及陆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繁荣盛况。
唐神龙年间,蓬莱成为登州府治所在地,登州港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北方第一港”,是历代王朝开展东北亚官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现存振扬门、迎仙桥、城墙遗址、码头遗址等设施,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海港和海防设施。
碧海云帆 文化传播
海上丝绸之路至宋元时期步入鼎盛。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航海技术的突飞猛进及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进步,更多航线被开辟出来。大规模的国际性商贸活动,使得海外商品的数量与种类均空前丰富。
达摩渡海镜
金(1115-1234年), 直径15.5厘米, 山东博物馆收藏
摩羯纹多曲银碗
唐(618-907年),通高8.9、口沿最大直径16.3、圈足外径10.6、圈足高2.9厘米。唐陈元通夫人汪氏墓出土。厦门市博物馆收藏。
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执壶
唐(618-907年), 高21.5,口径9,腹径14.5,底径15.7厘米。1980年6月温州市龙湾区状元镇状一村唐墓出土 , 温州博物馆收藏
该壶腹部采用模印贴花装饰。流下饰仿木结构翘檐方形宝塔。两系下各饰一戴冠跳舞胡人。贴花及置柄处均施大块褐彩斑。胎坚硬,呈灰白色。通体施青黄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风云激变 丝路复兴
明代初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见证着中国古代航海的巅峰。十五世纪开始,以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为主发起的“大航海时代”,使欧洲的航海及造船技术逐渐赶上并超过了东方,万里大洋从此畅若通衢。明清之际,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展现出新的趋势,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辉煌之后,渐渐没入全球化的贸易体系,历经漫长的重待复兴之路。今天,在改革开放重新打开国门后,沿海港口相继迸发出生机与活力,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篇章亟待重写。
郑和下西洋航海图(复制品)
明(1368-1644年), 郑和史迹陈列馆收藏
明青花缠枝菊纹盖盅
明(1368-1644年),口径18.5、高16厘米 , “南澳一号”沉船出水,广东省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