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讯】11月10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标准联通“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市标准化协会主办,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长,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纪正昆、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黄小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蔡永莲出席并致辞。
“一带一路”是共享、互利、共赢的倡议,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的要求下,“标准”是国际交流中共通的语言与桥梁。
国家标准委国际合作部副主任郭晨光在发言中指出,2015年10月,“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是该领导小组公开发布的首要文件,可见“标准联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开展与沿线国家标准化务实合作、推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实施标准化互联互通重点项目、开展中国城市与国外相关城市间的标准化试点等抓手,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标准化机构签署了21份合作协议,其中标准互认是协议的重要内容。其中在“走出去”的海外工程建设中,探索推动我国标准的海外授权使用,推动与东盟、南亚、中东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如在柬埔寨建设的“东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
“遵循、统筹、对接、换位、聚焦、落地”——标准联通工作的关键词
只有遵循国际规则、做好陆海统筹与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坚持换位思考、聚焦重点的原则,推进规划落地,才能有效地推进“一带一路”标准联通建设。
贸易畅通,交通先行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在发言中提到,交通互联互通对标准化的要求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与我国存在较深的产能合作的国家中,为实现交通先行和交通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联动、对接,需要在设计相通运输建设和运营等方面实施中国相关标准,如高速公路、铁路、高速铁路、港口等标准,需要寻求与相关国家标准制定方面的合作;二是在互联互通中提高交通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等层面与相关国家既有标准的对接。
上述两个方面需要建立关于标准化问题的双多边机制,目前在这方面的政策上处于相对空白状态。
交通运输建设的中国经验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积累了交通互联互通运行的基本经验,即“规划引导、部门分工、上下协同、加快推进”的发展模式。
与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建设现状不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样,并不具备大规模进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物质条件,而我国的成功发展经验,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好的借鉴。
重要战略性运输大通道尚未打通,部分运输通道“通而不畅”
中国—巴基斯坦陆上通道和中国沿海港口—南海—印度洋海上通道,对中国意义重大,而此两大通道目前的沿线铁路、港口、油气管道等尚未建成、公路通行条件差;南海港口中继站和沿线沿路战略支点尚未建成。
在现有的沿线各条运输通道,以“中欧班列”为例,虽以实现了通道相连,但各国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各国铁路、公路等技术标准和运行规范不一,再加上双边或多边跨境运输规则不足,总体导致通道运行效率偏低。
美国、法国、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家的专家、驻沪商务参赞等出席此次研讨会并就本国的标准化工作建设情况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