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棣:經濟學家為什么不關心霧霾

亚太日报

text

霧霾與生活在其中的經濟學家

【亞太日報特約作者 范棣】頂著許多國家隊頭銜的主流經濟學家要關心的事情很多,當然,他們關心的都應該是國家大事。國家給了他們很多地位和榮譽,有些地位是給定的,他們有責任關心國家大事。

但是,我看到,絕少有主流經濟學家在毒害人民的霧霾問題上,有什么見解、研究報告、經濟學分析或者相應的政策建議。

新浪的專欄作家波波夫對此這樣寫道:“最愛做預測的經濟學家們,在霧霾問題上集體失聲了。雖然經濟學家們的預測歷來靠不住,但起碼聊勝于無。遺憾的是,主流經濟學們既沒有人預測到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后,霧霾作為中國經濟最大變量的出現,同樣也沒有給出最擅長的事后諸葛亮式的分析——PM2.5、PM10里的那些小顆粒究竟來自何方,至今沒能檢索到一篇稍微系統點的有關霧霾的經濟學分析報告。”

令我奇怪和感嘆的是,當今中國90%的主流經濟學家他們并不住在遠離霧霾的海南島、云南或者偏遠的邊疆地區,他們正住在霧霾繚繞的京城,他們透過窗戶就可以看到窗外迷離的景象。有些人每天還必定會散步,也許此刻他們正戴著口號漫步在小區的園林中。

對他們來說,也許,霧霾僅僅是一種必須要承受的生活問題,而不是一種生存的責任問題。

主流經濟學家關注的更多是領導的需求

主流經濟學家們關心的問題其實就是政府關心的問題,或者說,是領導關心的問題。也許,只有領導關心的問題才會使經濟學家的研究具有“價值”。當下的問題,比如,一帶一路、供給側改革、人民幣國際化、城鎮化發展、穩定經濟增長,等等。其實,這些問題的背后都有一個霧霾的影子,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大多被濃密的、揮之不去的霧霾所籠罩。就拿供給側改革來說,經濟學家談了那么多的供給品,卻少有人對人們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公共產品——我們呼吸的空氣的供給問題,給予經濟學上的關注。

研究霧霾有經濟學價值

研究霧霾的經濟學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

從直接影響角度分析,霧霾對第三產業經濟造成直接的沖擊。以旅游和交通運輸業為例:第一,當霧霾天氣出現,公路、鐵路、航空等各種交通效率大大降低,造成經濟運行效率低下,影響整個經濟鏈條;第二,霧霾導致景區能見度降低,使之失去觀賞游玩價值,會使城市形象受損;第三,霧霾天氣造成產業供應鏈效率低下,由于商品供應受阻,容易導致市場價格波動,同時,低效的交通效率會導致尾氣污染物排放驟增,從而加重霧霾,形成惡性循環;第四,霧霾給人們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影響,可吸入顆粒物的增多,有害氣體的加劇,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和相關的癌病。這不僅刺激了相關藥品的生產和供應,而且也給醫療體系帶來了一定的沖擊。

霧霾對農業影響也是直觀的。農作物的生長,對光照和溫度濕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霧霾天氣的頻繁出現,直接減少了農作物的日照時間,使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影響農業增產和農作物質量提高。

對于環保行業來說,中國大氣治理還處于早期成長階段,其自身是朝陽產業,霧霾事件的常態化直接帶動了相關環保概念的普及和以環保設施為主的新的消費熱點的形成,如空氣凈化器、PM2.5監測設備等。

從客觀角度看,受霧霾經濟負面沖擊最嚴重的是石油行業。霧霾嚴重,油品質量難辭其咎。根據相關研究,尾氣排放是霧霾天氣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因此國內石油行業落后的油品標準飽受詬病。油品升級不僅是技術問題,也牽涉到利益分配和國企制度問題。我國石油價格中,財政各種稅費約占30%以上,由此可見,油品供給質量的改進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

市場上的非主流研究報告

近些年,也有一些非主流的聲音。

去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登了一項研究成果。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以及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聯合研究比較了中國中部的淮河南北的居民的壽命后發現,在淮河以北,政府免費發放煤炭用于冬季取暖,造成這些地區與南方相比空氣污染程度較高,導致淮河北岸比南岸居民的人均壽命少了5年半。

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王會軍主持了一項研究,在《我國霾污染及氣候變化的影響》的研究報告中稱,東亞冬季風減弱、副熱帶西太平洋海溫負異常、北極秋季海冰減少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劇2015年華北地區或東部地區的霾發生頻數和嚴重程度。

更早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嘗試發布他們對于關霧霾成因的量化分析報告,這份報告稱,在北京2013年1月霾天期間,烹飪油煙對PM2.5的“貢獻率”高達13%,相當于“北京地面揚塵”+“工業排放”占比的總和。這份報告出來后,引起罵聲一片。如果人們在失去了呼吸新鮮空氣的機會后,還要遭受被剝奪品嘗美食的權利,那就真的太不人道了。

但是,我們看到,這些非主流報告都不是出自經濟學家之手。

霧霾并非自然現象,而是制度現象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霧霾并非全然一種自然氣候現象,而是一種社會經濟的現象。也可以說,霧霾是一種經濟形態,是一種由不顧環境污染代價而大規模生產開發的經濟模式,這里權稱霧霾經濟。

霧霾經濟的背景是建立在中國的現代化、工業化與城鎮化同步推進的一種發展模式基礎上,它是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伴生物。準確的說,霧霾是一種追求GDP政績的制度伴生物。在這種制度下,資源供給的重點不是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而是政治官員的業績指標——GDP增長。在中國的現代經濟學家中,有人把這種伴生當做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政府沒有責任的,而有人把這種伴生看成是不正常的、可以避免的、政府有責任的。

從根本上說,經濟學研究是建立在人性基礎上的。比如,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設之上。但現在,如果我們沒有了人性,我們關注的不是絕大多數人的福祉,我們就不會關注影響我們生存幸福的霧霾。特別是,如果經濟學家們——這些理性人成了政府的奴役,成了某種“政治病人”,經濟學家們的各種分析都將圍繞著政府權力的幸福。當然,政府的幸福并非必然與人民的幸福相沖,如果政府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話。

作者:范棣博士,北京大學互聯網金融智庫理事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亞聯資本創始合伙人、銀票網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