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勞力雇工難,種糧效益咋提升?

text

【亞太日報訊】 近年來,“誰來種地”、“農業從業者老齡化”、“土地撂荒”等農業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引起我們高度關注和思考。在墾區,也同樣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在黑龍江墾區、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耕地面積廣闊,種植規模大,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相對更加凸顯。為此,他們從提升勞動力素質、加速推廣機械化、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種養水平等入手,較好解決了勞動力不足問題,促進農業效益不降反升,值得地方借鑒。

近日,筆者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四十九團十一連種糧大戶張君寶的小麥田間看到,隨著收割機的轟鳴,吞穗、脫粒、裝車一次完成,打捆機快速將麥稈打成規整的方垛。

張君寶說:“再不用為150畝小麥雇不上勞力收割而發愁了。”近年來,該團培育經紀人隊伍、推進機械化和加強社會化服務來化解農業雇工難題。如今,這些措施也在其他師團得到創新和推廣,農業效益逐年提升。

往年:人手少工價貴致“工荒”

——一天花300元能雇到人就不錯了

時間回溯到2012年,該團四連職工王祥貴可就沒張君寶這般輕松了。那年他因為沒雇上收割工人,80畝小麥有三分之二面積被冰雹砸落在地,辛苦一季收成無幾。

當時,該團近23萬畝土地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機械耕作,但在作物管理和采收上還必需大量人力。但雇用季節工卻非常困難。分管農業的副團長王利智說:“原因是隨著社會工業化進程加快,各地就業崗位不斷增加,社會富裕勞動力分流渠道增多;再加上團場地處新疆偏遠的南疆,社會發展也相對滯后,社會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許多務工人員不愿意來,當時眼瞅大片土地耕種粗糙和管理不力,產出呈下降趨勢。”

勞動力短缺的另一現實問題是工價上漲。2011年以前,該團季節工一天的工價在100元以內,而現在該團季節工工價為250元左右。該團五連職工李輝說:“在收割期間正需要用工時,能花300元雇上工人就很不錯了。但除去農資成本和工錢,一畝地也掙不上幾個錢了。”兩年前,該團就有部分職工放棄種地另尋他路。

現在:“三管齊下”化解雇工難

——提升機械化率、培育善經營經紀人、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近兩年來,該團針對農業雇工難工價貴難題,通過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培養勞務經紀人和做好服務保障營造拴心留人環境解決了雇工難問題,而且也節約了農業成本。

提高機械化水平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2013年,該團投入資金購進18臺小麥收割機、60架各類植播機和15臺玉米收割機;2014年,購進10臺采棉機和棉花裝載配套打模機;今年年初又購進了15臺紅棗刷選除雜機。截至目前,該團已經擁有大小各類農用機車、農機具260余臺(架)。機器的引進讓每年所需勞動力減少到80%。

該團十連職工楊勇介紹:“沒有植播機、采棉機之前,我的60畝棉花至少需要雇用20人才能忙過來,每人每天按80元計算,用工50來天,8萬余元就沒了,扣除農資等成本,那時一年收入也就3萬余元。而基本實現機械化后,只在最緊張時雇用5、6人忙就夠了。”

培養勞務經紀人盤活勞動力資源。該團雖然擁有大量的現代農機具,但在農作物管理上,像間苗、打頂、修剪、抹芽、套袋等仍需要大量人力完成。為及時雇上工人搶種搶收,該團培養了6名勞務經紀人。平時經紀人對本團和周邊縣市富裕勞動力進行聯系登記,建立年齡、做工方向、技能等基本信息檔案,簽訂用工合同。團場承包戶一旦需要雇工人,只要告訴人數,經紀人就立即協調調撥到位,并對雇工進行管理和協調解決矛盾糾紛。

和該團接壤的巴楚縣農民買買提·吐孫說:“以前干完自家的活不是空閑在家,就是到處打聽哪有活可干,但去年在四十九團經紀人努爾買買提·斯迪克處登記后,一有活他就會打電話,不用再去找活干,干完后馬上就拿錢,在這干活我很放心。”

做好服務保障,營造拴心留人環境。該團教育動員種植戶對雇工做到以情留人,雇主和雇工一旦建立了深厚感情,就基本形成了長期合作關系。3年前,家住疏勒縣在該團七連張偉強家拾花的克里木·肉孜每年都來他家拾花,克里木·肉孜說,老板家對他很好,家里沒錢可以提前預支工資,租房不用掏錢,水電氣錢也是老板包了的,時不時還給買幾串烤羊肉,但工錢一分也不少他的,所以他一直在給張偉強干活。同時,還對務工人員進行技能培訓,像棗樹修剪、抹芽摘心等要求一定技能的工作,該團堅持對新工人培訓后再上崗,培訓期間發給工資。

今后:解雇工難還需政策扶持

——健全農業勞務市場、加大技能培訓、實行產業分類補貼沖抵成本上升

目前,雖然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少先進農業機械投入使用,一定程度減少了勞動力,但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大量勞動力,像蘋果套袋、棉花打頂、棗樹修剪抹芽等活只能用人工,不僅需要雇工,還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

“在加快現代化規模農業發展的今天,要解決農業季節性用工短缺,還需完善和健全農業勞務市場,勞務工素質的提升、特色農業服務拓展,這些都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該團黨委書記鄭勝學說。

技能培訓是提高雇工素質的關鍵。該團生產科科長陳勇說:“根據農業發展需求,要有專門的機構對雇工按年齡、文化、性別等差異進行分類培訓,年輕的學習農業機械操作,年長的人學習農業管理,婦女學習修剪、定苗技術等。”

人工成本不斷上漲,也壓縮了農業種植者的部分利潤空間。“化解用工費上漲既需要市場來調節,還需要出臺對農業進行分類補貼政策,補貼那些勞動力密集型的農業行業,讓其保持良好發展勢頭,讓種植戶受益。”種植大戶李大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