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制造業是“一帶一路”發展規劃得以推行的重要產業支撐。“一帶一路”給我國的制造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要求“中國制造”能夠得到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認可,滿足其消費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制造業技術能夠滿足當地制造企業的生產需求,服務區域建設與發展。如何滿足這些要求,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我國擁有一支龐大的制造業隊伍,但令人堪憂的是,制造業從業人員中生產加工人員多、研發設計人員少,初級技術工人占比過重、中高級技工短缺,由于從業者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人力資本存量不足,使得制造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如核心技術欠缺、產品附加值低、人均創造產值偏低等問題長期得不到真正解決。為了助推“一帶一路”的進程,充分發揮制造業的產業支撐作用,我們需要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樹立全新的思路來設計和實施制造業人才的培養,有效提升制造業人才供給的匹配性和適用性,為“一帶一路”上流動的“人”和“產品”的升級奠定可靠基礎。
如何看待制造業人才培養
從時間維度看,“一帶一路”的近期目標是加強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交通道路的互聯互通。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技術和經驗相對成熟,相關制造行業完全可以承接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建工作,既可以有效化解部分產能過剩問題,也能為相關從業人員創造海外就業的機會。因此,就現階段而言,要圍繞基礎設施建設涉及的制造行業,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其適應不同工作環境的勞動素質和工作能力。交通道路實現互聯互通以后,經濟貿易往來將成為“一帶一路”的工作重點,中國制造的產品將會更順暢地流通到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消費市場中。為了更好地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需要對出口產品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和生產,需要具備靈活性和變通性的產業工人參與其中,因此需要我們具備前瞻性的眼光來培養支撐經貿往來的制造業人才,做好人力資源儲備工作。
從空間維度看,一方面要加強對國內制造業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沿線國家和地區制造業人才的教育和培訓工作。“一帶一路”為我國制造業的海外轉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市場,為了拓展我國制造業勞動者的海外就業市場,需要培養一批可以“走出去”的制造業人才,重點增強其對海外工作環境的適應力,培養其在新的工作環境中參與生產制造的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從長遠來看,我們還應注意到“一帶一路”沿線腹地存在著大量的潛在勞動力人口,通過對他們的教育和培訓,促使其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參與到本地區的制造業生產過程中,既可以為我國轉移到海外的制造企業節約勞務成本,又可以開發當地制造業的人力資源,為當地民眾提供就業機會。如此,我國制造業的轉移就不僅僅是為了自身的發展,也可以很好地促進承接國制造業人才的成長和發展,為其本土制造業的發展培育人才,更好地貫徹“一帶一路”所倡導的互惠共贏原則。
構建制造業人才培養體系
制造業從業人員中高級人才短缺、初級生產加工人員占比過重的不合理人才結構,是制約我國制造業優化升級的瓶頸,這與我國單一的人才培養體系息息相關。為了適應當前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以及“一帶一路”發展規劃的需要,必須突破囿于學校教育的單一的人才培養機制,充分發揮企業、行業在人才培訓方面的積極作用,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其中,構建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直以來,職業教育是培養制造業人才的主要陣地,為制造業輸送了大批技術技能人才,并且基于其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職業院校畢業生具備更強的實操能力,滿足了制造業生產加工環節的用人需求。但在當前形勢下,僅僅依靠職業院校為制造業培養人才是遠遠不夠的。與職業院校相比,應用技術型大學應該為制造業培養出具備更高水平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人才,以此來彌補我國制造業人才隊伍在該方面的不足,推動人才結構分布逐步趨于合理化。至于更高階段的研究生教育,可將培養目標定位于研發設計人員和管理人員,為制造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撐。
除了學校教育之外,還應當發揮制造業企業、行業協會以及其他社會力量在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作為生產經營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企業的用工需求決定了學校輸出人才的就業狀況,并且作為接收吸納就業人員的場所,企業對其工作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評價最有發言權,所以企業在人才培養中應該承擔重要角色。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制造業企業參與其中,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實習機會、派遣技術人員教授實訓課程等環節發揮重要作用。此外,還應當發揮各行業協會在組織和協調行業人才培養活動中的作用,培養急需的專業人才。通過企業、行業的參與,可以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匹配性,也能更好地滿足企業自身的用工需求。
創新制造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帶一路”對制造業提出兩大要求,即對內實現東中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對外實現向沿線國家的有序轉移,這就需要我們積極構建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制造業人才的從業能力和水平。
本土化是要立足于我國的發展情況,堅守自身的定位和特色。在過去的發展中,我國制造業依靠大量資源、資金和勞動力的投入,取得了較快發展。但隨著經濟發展深化調整期的到來,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制造業也進入了全面轉型升級階段。加快傳統制造業的轉移和改造,優先發展新興產業,鼓勵發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綠色行業,已經成為加速制造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所以,對制造業人才的培養要立足于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態勢,緊密結合我國制造業正在調整、改革的實際,針對不同子行業所產生的變化及用人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的方向和重點,使人才培養能夠更好地滿足制造業的實際用人需求,更好地服務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國際化是要符合國際環境的變化趨勢,以跨國界、跨文化的視角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一帶一路”加速了我國制造業向海外拓展的進程,為制造業從業人員提供了更多的海外就業機會。為了增強制造業人員海外就業的能力和優勢,需要從國際化的視角出發,堅持通用性、開放性和交流性的原則,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提升我國制造業從業人員在國際和多國背景下的職業能力。一方面,要加強與制造業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通過派遣留學生、選派教師和訪問學者、加強國際開發項目合作及研究等形式,積極學習、借鑒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根據前沿科技發展變化及時更新培訓內容、調整培養方案;另一方面,要著眼于海外就業市場的需求,明確不同國家的制造業發展水平,將人才培養的方向與當地人才需求的缺口相對接,服務當地制造業發展。
(作者系浙江師范大學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