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青年32年“煉成馬克思”

text

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記者韓松)在趙國珍52歲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裏,中國的馬克思研究界——也是當今世界最大的馬克思學術圈子——對他幾乎一無所知。

但這並不妨礙他對這位德國思想家的癡迷。

1981年,趙國珍是山西大學中文系的一名二年級學生。他狂熱追逐文學,整天寫小說詩歌,卻屢被退稿。

一位作家告訴他,寫小說要有生活,還要有思想。另一位老師對他說,哲學是思想的體操,要寫好小說,就要讀哲學。而讀哲學,就要從卡爾·馬克思讀起,一定要讀原著。

於是,這位文學青年開始借馬克思的書來看。這一看,就迷上了。

他讀的第一部馬克思著作是《神聖家族》(馬克思與恩格斯合寫)。“沒想到馬克思的文章如此活潑、優美而爛漫。”他回憶說。

“最初是想汲取知識,但越看,馬克思的形象越豐滿,越具有個性風采,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中的原理性闡釋,還是有一定差異的。”他說。

他不僅對寫小說和詩歌感興趣了。從那時起,他便立意寫一本關於馬克思的書,“要把馬克思怎樣從一個幼稚而激進的青年,成長為一個成就而睿智的思想家過程,客觀地、完整地、全面地呈現出來。”

來自貧窮農村的趙國珍,用媽媽縫製的一個布書包,每天裝上一本馬克思書和一個筆記本,有空就讀就記。很快他在同學中獲得“老卡”的外號。

趙國珍畢業後分配到呂梁師範專科學校教文學和寫作。那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生活和學習的條件都非常差。

他一邊教書,一邊繼續研讀馬克思,蒐集一切與馬克思有關的信息,為他要寫的書做準備。

從1981年起,他用4年時間讀完了馬克思的所有中譯本原著,做了100多萬字的筆記。他也寫了一些論文,寄給國內學術刊物,卻難以發表,“因為編輯看到我來自一所不知名的偏僻學校,又不是馬克思理論科班出身。”

1995年,在自學馬克思14年後,趙國珍成為一名中共正式黨員。

2011年,他調到太原的山西體育職業學院,當了一名講述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的老師。他的研究才由“業餘”變為了“主業”。不過,由於是“體育教師”,論文還是難以發表。

但趙國珍說,“這絲毫不影響我的熱情。”

在他看來,馬克思不僅僅是一個革命理論和政治學說,還是一種人生價值觀,對每一個普通人都有意義。

趙國珍認為,馬克思主義中有很多關於人的發展的思想。馬克思尊重個人,講求人的價值的實現。“他談到的需要,不是馬斯洛的五個層次,而是通過自覺的活動來滿足需要,通過實踐來改造世界和環境,而不是空泛的、形而上的。另外,需要是社會性的,人不能因為要滿足一己之需而危害社會。”趙國珍說,而今天中國,這方面的觀念和實踐還有欠缺。

歲月如梭,趙國珍邁入了知天命之年。2013年,即馬克思逝世130週年時,他終於寫出了《馬克思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並於2014年由著名的紅旗出版社出版。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馬克思自1818年出生、到1848與恩格斯合作出版《共產黨宣言》的歷程。“三十而立,馬克思在這一年,無論作為一個個人,還是作為一個思想家,他都真真切切站起來了。”

他說,應該讓年輕人知道,馬克思除了是一個人所共知的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家,還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俠肝義膽的朋友、丈夫和父親。對馬克思倡導的思想的信仰,應該是全社會的,是屬於所有青年的。

中共的求是理論網發表評論,稱讚這本書寫好了“這個馬克思”——一個在探索中成長、成熟起來的馬克思。

近年,中國出版的關於馬克思的書越來越多,有的還改編成了漫畫和戲劇。法國學者托馬斯·皮凱蒂所著《21世紀資本論》一書,用翔實數據和生動事例揭露了資本主義貧富差距擴大的總趨勢,在西方成為暢銷書,中文版也即將出版。

趙國珍說,他趕上了好時候。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中國進入了研究馬克思的黃金時期。如今,中國又邁入了一個比較開放和包容的時期,學術界對馬克思有了很多新的認識和看法。

今後,他打算寫一本介紹30歲以後的馬克思的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