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腾冲:法治固边稳边 乡村团结文明

中国新闻网

text

图为记者采访孟祖新(左二) 李晓超 摄

中新网腾冲6月24日电 (洪沂)驱车穿行在云南省腾冲市的乡村公路上,抬头是郁郁葱葱的青山,低头是广阔肥沃的农田,一条条宽敞而干净道路延伸村寨之间,一处处独具民族特色的房屋格外亮眼,一块块法治文明宣传的展板随处可见。

地处云南省西部的腾冲,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150公里。近年来,该市牢固树立“边境稳、全局安,边疆稳、全民安”的理念,强化边境地区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提高边境地区人民群众法治素养,确保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

图为杨正学(右一)带领自管组议事 洪沂 摄

** 治安好 生活好**

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今年3月,司莫拉自然村成立了新时代文明治安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队长由派出所的民警担任,在队长的带领下,全队15人每天认真做着巡查村子、维护交通、调解纠纷、法治宣传等工作。

孟祖新是服务队的一员,在加入服务队之前孟祖新一直在家务农。他说:“自从参加了服务队,感觉每天都更有意义了,能为寨子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觉得很骄傲。”

谈起成立服务队后的变化,他感慨道,以前大人看不住孩子的时候,总担心家里两个小孩走丢。自从成立了服务队,每天例行的巡查让村子的治安更好了,看不住小孩的时候也不用担心,肯定是跑出去串门了。

图为屈斌(中)向傈僳族群众普法 钟欣 摄

司莫拉自然村除了服务队外,还成立了腾冲市司莫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和自管组,推广“1+1+N”的农村末梢治理模式,探索“美丽公约”“三员三长”“最美庭院”等方法制度,形成多元化乡村治理体系,以群众自治、自管来提升乡村振兴战斗力。

** 自我管理 渗透末梢治理建设**

脏、乱、差是五合乡帕连自然村以前的真实写照,“一人管”的模式导致了村风不正、民风不淳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由村民选举代表,建立了自我管理自我治理小组(以下简称:自管组),从“一人管”变为“多人管”、从“要我管”变为“我要管”。

在自管组成立之前,杨正学就是村里很有威望的管事者,现在他是自管组的组长。他说:“自管组成立以后减轻了我很多工作负担,自管组下健全妇女小组、老年协会、青年小组、治保小组、文明理事会等多个群众组织,切实让管理延伸至家家户户,确保每一户都主动参与末梢治理建设。”

在帕连村,从前老百姓最喜欢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我们老农民又不懂法”,针对法治意识淡漠的问题问题,帕连村主动联系,积极配合,加强对村民的法治宣传教育。帕连是五合乡“美丽五合大讲堂”的中心宣讲点,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生动的小案例为村民讲解法律,引导村民树立法治意识,切实改变了村民“不懂法、不守法”的旧状。

此外,还形成了接地气且可行性较强的组规寨约,如第一条:经常喝酒闹事,不干活,家里人说不听,靠媳妇养着的人,通过村组解决的,罚扫寨子一个星期。由此解决了许多法律管不了、道德管不住的问题,通过有效的自治机制,改善村风民风。

** “三言两语”让民族更团结**

棋盘石自然村是一个纯傈僳族村寨,位于滇滩北部,西北与缅甸接壤,距中缅国境线仅5千米,国境线长9千米。2013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棋盘石党支部针对部分少数民族看不懂汉文、听不懂汉语的情况,采取“民族党员干部+民族语言讲解”方法,开启“普通话+傈僳语、滇滩方言+傈僳语”的“三言两语”模式把“官话”变为“土话”,让国家政策文件深入边疆傈僳族村寨。

通过通俗化的宣讲,60多岁的傈僳族熊大爹说:“用咱们的土话宣讲后,我听得明白也很受感触,也真正看到了村里的变化。以前大事小事有理说不清,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法律条例来自我约束。”

滇滩边境派出所社区民警屈斌介绍,“我们始终把‘法治宣传固边防’作为维护边境辖区和谐以及民族团结互助的重要抓手,做到了法治宣传教育对象全面覆盖、教育时空全面覆盖、教育内容全面覆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