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在爭議與質疑聲中修正前行

text

新華社瀋陽7月3日電

題:中國高考在爭議與質疑聲中修正前行

新華社記者王瑩

李錚

羅捷

2014年中國高考推出了諸多改革,然而近來卻接連爆出河南高考替考案、遼寧體優生“加分門”等事件,再次引起公眾對高考“唯分數論”弊端的爭議和對堅守考試公平底線的焦慮。

河南替考案中,有人組織外地大學生到河南開封參加高考替考,目前已查出高考替考者上百人,公安部門已介入調查。

近日被曝光的遼寧體優生“加分門”,遼寧本溪一所高中1000餘名畢業生中有87人被認定為國家二級運動員,可獲得高考成績加10分。這一比例明顯高出其他學校,上千名家長在網絡上提出質疑,認為遼寧體優生加分涉嫌舞弊。

高考舞弊現象多年屢禁不絕,究其原因,專家認為,“唯分數論”的應試背景和單一評價方式,以及尚不完善的管理和懲戒制度,為違法者提供了空間。而高考作為中國目前最重要的一種人才選拔方式之一,是可以改變很多考生命運的一次考試,這為眾多作弊者提供了巨大的作弊動力。

針對不斷曝出的各種高考“加分門”,近年來,中國教育部、各大專院校及地方政府也對現行的高考錄取方式不斷進行修正。

陜西省2014年高考奧林匹克競賽及體育加分全取消。教育部消息顯示,今年有8個省區取消了所有體育特長生加分,17個省份將該項加分項目分值由20分降至10分以內。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高考加分,是為了校正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若為腐敗所擾,全部取消加分實行“裸考”,高考評價體系將又回到單一分數評價,這也是大家並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中國高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約1400年前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儘管不同時期考試內容不同,但“一考定終身”是這一多年延續下來的考試製度的最大特點,也是最為人所詬病的地方。近年來,高考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也不斷有各種改革措施付諸實施。

2014年,改革措施的推出更加密集。浙江、廣東等地探索打破“一錘定音”考試方式,600所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異地高考逐步推開,各省加分“大瘦身”,一系列改革措施均指向破除分數依賴、更加關注考生的綜合素質、更加注重錄取的公平。

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解讀即將出臺的高考新方案時說,普通高校將推行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讓人們看到了從“招分”到“招生”的轉變趨勢。多元評價,不再分分計較,也將讓杜絕加分腐敗成為可能。

“考試製度改革與招錄製度改革並重也是高考改革的方向之一。”熊丙奇說,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為構建政府、高校、考試機構之間的新型關係指明瞭方向。以加分項目為例,應把加分是否認可的權力交給高校,才能把目前的行政主導投檔轉變為學生自由申請、學校自主招生,也才能真正落實社會的監督權和評價權。

“這樣,大學以招生的公開、透明、公正,樹立學校的公信力和教育聲譽,吸引優質生源,而在學生和學校雙向選擇中,學校也就會形成多元評價體系,更關注學生的個性和特長表現。”熊丙奇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