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的罩门,就在《釜山行》导演的新作里

亚太日报

text

练金钟罩、铁布衫等硬派外功的人,身上总有一个地方练不到。就算全身刀枪不入,只要这个地方被人重手一戳,武功即废,这就是所谓的“罩门”。

韩国电影出“神作”,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无论是“改变国家的电影”《熔炉》,还是已经走上神坛的《杀人回忆》,或者近年来爆款的现象级影片《恐怖直播》、《辩护人》、《釜山行》、《铁雨》……几乎一年一部,个个都是影迷们追捧的神作。

韩国电影的“神作”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对韩国电影的追捧渐渐变成了迷信,每每提及,必言“成熟的工业”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写了无数韩影影评的壹哥自己就是如此。

这场景,像极了十几年前我们对好莱坞的态度。

但刚刚看完的一部韩国电影,却让壹哥产生了动摇。它就是刚刚在一月底上映的新片——

《念力》

之所以对这部电影感兴趣,是因为它的导演,正是之前口碑爆棚的《釜山行》的导演 延尚昊

2年前的《釜山行》,对于韩国电影来说是绝对的里程碑式作品,不仅是因为那个僵尸追火车的俯视长镜头,或者它年度票房冠军的强势地位,而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如今韩国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

当年影迷们打招呼的话都是:“看《釜山行》了么?”

可惜的是,引起轰动,并不意味着能位列神坛。《釜山行》并没有获得《杀人回忆》一样的地位——更悲剧的是,那已经是延尚昊导演的最佳发挥了,他技止于此。

《念力》的口碑扑街就是最好的明证。

豆瓣5.5,IMDB 5.8,一脚踏入了烂片行列。

《念力》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中年loser保安大叔申硕宪忽然之间有有了超能力——念力,就是可以隔空取物那种。

与此同时,他十几年不见的女儿申陋微正陷入了一场“钉子户与拆迁大队”的纠纷之中。在冲突中,申硕宪的前妻意外身亡,申陋微无奈之下只得联系了自己的父亲。

于是刚刚获得超能力的申硕宪在帮助女儿对抗拆迁队的过程中大显身手,横扫千军,但最终也没能阻止女儿的店面被拆,并老老实实去坐牢了。

嗯,这个……

超能力?哪儿来的?天上掉的?

你还别说,真是天上掉的。

一颗陨石掉进了韩国的山里,然后陨石的渣渣掉进了山泉水里,正好那渣渣被申硕宪给喝了.....

What?

在这个超能力遍地横行的电影时代,连动画片都要讲究“世界观”了,竟然还可以用这么草率的方式来交待主角的超能力吗?

主人公的超能力发动的时候,是这个样子:

毫无观赏性好吗?甚至让我以为主人公是便秘发作。

影片的故事情节也是相当乏味而无聊:拆迁队先虐平民,主人公出场虐拆迁队,BOSS出场压制主人公一波,主人公打完BOSS然后再虐拆迁队,完了。

那位说了,美国的漫威不也是这么简单的套路吗:

超级英雄一开始总会卖一波惨,获得超能力后开始虐菜,然后BOSS出场秀一波技能,接着超级英雄艰难地KO掉BOSS,完了。

不错,延尚昊就是在照搬好莱坞超级英雄片的套路——毕竟他在《釜山行》中也是在复制美国丧尸片的套路而已。

但同样是娱乐大片,韩国人比起老美,显然太缺乏思考了。就算拍一部无脑爆米花电影,也不意味着可以不带脑子拍,超级英雄电影依然需要很多思考。比如:

超能力是什么?

为什么钢铁侠在造出铠甲之后会全美安危一家扛,觉得自己责任倍增,甚至一度放弃做钢铁侠?

为什么“超级士兵”实验中,厄斯金博士没有去选择那些身强体壮的士兵,而是选择了瘦弱善良的史蒂夫·罗杰斯?

为什么超人整天忙着拯救世界,如神一样守护者人类,却还是被人类告上了法庭?

为什么蝙蝠侠要带上面具,成为哥谭市暗夜之中的神秘侠影,而不愿意在光天化日之下抛头露脸地行侠仗义?

美国的超级英雄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能打”的符号,选择某个人成为超级英雄,也从来不是“随机抽中”的。其实好莱坞一直在借着普通人变成超级英雄的身份转换,来探讨人性的傲慢与包容、人生的责任与选择。

只看到超能力的眼花缭乱,那是小孩子的视角,看到超能力背后的疑问与探讨,才是成年人的视角。

而在《念力》里,我没看到这个大叔变成超级英雄的必然性,也没看到他变成超级英雄后对自身有了什么新的思考。一切只是单纯地秀能力。

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中了500万彩票,他用这钱买了一套房不叫戏,他因为这钱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才是戏。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韩国电影无疑还处在小孩子的阶段。

就算抛开这些沉重的东西,单单在观赏性和娱乐性层面,韩国电影依然呈现出了严重的想象力不足的问题。

《念力》中,主人公的超能力是隔空取物,于是他就一遍遍地干瘪重复着隔空取物这件事……

相比之下,《X战警》中的万磁王也有类似的控制技,但老万是怎么用的?

要知道美国队长连飞都不会,武器只是一个盾牌而已,但漫威的一部部电影过来,美队的盾牌从一开始仅仅是格挡和飞掷,到后来可以四面八方的弹射,再到可以自动回收,甚至还开发出和钢铁侠的组合技:

玩法花样不断更新,不断地让观众体验到新的乐趣。这就是好莱坞电影的娱乐精神所在—— 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这想象力,正是《念力》最缺的。

近年来韩国电影的行情被不断看涨,尤其是影迷的追捧,营造出了韩国电影似乎已经要追赶上美国的幻觉。

但《念力》让我们看到,韩国与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成熟度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为什么?

其实,我们如果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成功的韩国电影往往出自两种类型。

一种,是对于韩国自身民族命运和社会现状的追问和批判。 如聚焦儿童性侵问题的《熔炉》和《素媛》,或者展现韩国司法问题的《辩护人》,还有触碰韩国近代历史题材的《出租车司机》,以及对朝韩问题不断追问的《铁雨》。

这种批判性的电影,只要有了题材,整部电影就成了90%。

另一种,则是对欧美电影套路的成功复制。 如取经于美国丧尸片的《釜山行》,如改编自英国小说《指匠情挑》的《小姐》,虽然都为影片重新设置了韩国的地域文化背景,但其实骨子里都还是欧美电影的那一套。

这种模仿性的作品,依托好莱坞电影的成熟套路,看上去总不会太差。

《念力》的失败就在于,一不占有题材优势 (导演在电影中强行加入了社会批判意义,但反而导致了电影成了四不像), 二没有把好莱坞的套路模仿好

这种两不沾的电影,和韩国每年生产的大量平庸之作一起,构成了韩国电影的罩门。

而就算是这两种类型的成功电影,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它们分别存在着自身的问题。

第一类电影,因为题材优势太大,所以电影容易沦为“题材的附属品”。 社会压迫、政治运动、人权侵害,这些话题永远是最具争议性的,在这里面再加一些表现政府黑暗的调料,势必会引起民众的狂欢。

就像“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孩子”,它们不需要编出多么精彩的故事,只要拍个基本款就可以了,电影成了题材的附属。

去年大火的《taxi driver》(抱歉,壹哥不敢打出它的名字)就是如此,讲良心话,如果刨除了“gz事件”的影响力,豆瓣上有多少人会给它打出五星呢?

而第二类电影,则可能因为对好莱坞外壳的简单套用,导致“沦为空壳”。

韩国电影人的学习能力超强,无论是对于欧洲文艺片的还是好莱坞商业片的模仿,全都是有样学样。但和过分依赖题材一样,过分依赖好莱坞的外壳,一样会导致电影空有一副样子,缺乏根植本土的原生内核。

《小姐》就是如此,这个故事看上去特别“不韩国”,就像《杀人回忆》中那个汉城来的警察,哪哪都透着水土不服。

原因呢?韩国电影人可能忘了,你看到了好莱坞电影成形的故事,却不知道这故事是经历了怎样的打磨才成形的。这个打磨的机制,才是电影创作的命根子。

当然了,如今的我们根本没有嘲笑韩国的资格,因为我们还没有到犯这些错的阶段。

暂且不说过分依赖题材,我们根本连很多题材都还不能碰;也不谈复制好莱坞,咱们每年能少拍几部烂片就烧高香了。

但韩国所面临的问题,却是我们迟早会碰上的。

所以讨论这部电影是有意义的,至少我们的电影人可以以《念力》为警钟,在未来的漫漫长路上,少拐错几个弯。

至少壹哥是这么期望的。

(来源:壹条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