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到家”、无接触配送、在线会议、在线教育……一个个行业迎来了在线化、云端化的拐点。在“住”的领域,贝壳找房的线上贷签3.0产品“线上核签室”,正通过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和行业固有的痛点,重构着二手房交易模式,打造着属于“住”行业的“云端”拐点。对于公众来说意义非凡的购房行为,也正在悄然发生着模式变化。
痛点的破解者
走在行业前沿的引领者,往往也是对行业痛点理解最深刻的感悟者。2019年,贝壳平台完成二手房交易总量47.9万单,其中商业贷款29万单,占比61%。
海量的交易中,包含着海量的“痛点”:一次正常的二手房交易,贷款环节是最消耗人精力、体力与智力的环节。首先,买方需要提前在网上或者银行征信查询点查询征信情况,并一次性准备齐全所有贷款所需材料。然后,经纪人要协调买卖双方的工作日时间,共同前往交易中心。在经纪人的协调下,买卖双方还需要再次前往银行正式录入信息,并签署贷款合同。整个环节跑下来费心费力。如果稍有差池,则需要重复往返多趟。
疫情发生后,“碰面”不仅仅是一种费心费力的行为,更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对二手房交易来说,贷款面签环节面临着重重困难。拨开云雾见月明。和很多行业一样,在线化也是拨开二手房交易行业“云雾”的利器。
自成立以来,贝壳一直通过建数据、建系统、建标准推动交易的高效可控与标准化。2019年下半年起,贝壳陆续上线VR售楼部、租房及二手房在线签约等功能。此番上线的视频贷款签约工具“线上核签室”,则帮助贝壳逐步实现了房产交易服务线上化的全闭环。
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正是一款产品革命性意义的价值所在。对于交易各方来说,通过“线上核签室”进行线上核签的流程极为简单,好处也显而易见:各方协调一个合适的时间,进入贝壳线上核签室操作界面,交易管家开场介绍参与人员和面签流程。买卖双方填写信息、上传及确认,银行客户经理调取买方征信记录,确认资质及贷款信息,双方即可完成贷款资料的电子签约流程。
由于贝壳交易服务中心已与工行、农行、中信等13家银行实现系统直联,实现了贷款办理进度的线上传递与交互可视化,客户还可以在签约后实时查看交易最新进程,了解后续业务进展,关键节点也会收到短信提醒。线上贷签不仅省去了客户路程往返、现场资料收集及审核的时间,还避免了线下多方时间的协调,打破了空间的壁垒,冲破时间的限制,让交易流程变得简单快捷,提升了交易服务的效率与体验。
趋势的引领者
绝不要把这款工具视为应对疫情的临时之举。因为疫情形势的复杂化和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公众的“云端”生活方式正发生很多根本性的变化:“到家业务”诞生至今已有五六年,一直不温不火,因为疫情,其接受度空前提高;直播带货并非新近出现,因为疫情,它给电商格局带来了重构的可能;在线会议应用在许多人手机中沉睡多年,因为疫情,变成了一款“日活”应用……一系列变化背后,是公众对于众多场景线上化接受程度的明显提升。可以说,疫情使得线上对线下场景的替代加速实现,许多过去要在线下实现的业务场景,未来将在线上常态化运行。
二手房交易领域也不例外。过去,对于二手房交易来说,线上产品运行最大的难点不在技术,而在用户的惯性意识。二手房交易是低频业务,这就导致用户很难通过频繁使用体验线上工具的优势。此外,交易各方对于安全的要求也使得用户心态普遍保守化。
疫情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公众意识。和很多线上产品一样,线上贷签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习惯性选择。
家住大连的张女士和李女士是一起二手房交易中的买方和卖方,今年6月1日,双方签完买卖合同,在得知贷款签约环节可以选择线上的形式后,不约而同地决定选择“线上贷签”的形式。双方在经纪人和交易管家的指导下各自准备好资料后,6月16日,两人一个在车上,一个在家里,全程仅用时不到15分钟,就完成了整个线上贷签的流程。第二天,购房者李女士的贷款就获批了。
“线上核签室”对于行业的里程碑意义不仅仅体现在交易端,也体现在对银行端的打通。过去,对于银行这种大型机构来说,要进行流程颠覆,面临重重障碍。同样是因为疫情原因,银行提供便民服务的动机空前强烈,这给贝壳带来了机遇。在贝壳的推动下,“线上贷签”业务短时间内完成了和1000余家银行的合作。
对于致力于发展线上业务的企业来说,抓住公众行为习惯转变带来的契机,以良好的产品体验和服务赢得用户的认可和信赖,将为其线上业务大范围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业务引领行业革新带来机遇。这也正是贝壳“线上贷签”业务推广所遵循的逻辑。
“我们希望这一次线上贷签业务推新,能重新定义整个行业的服务标准。同时,节省买卖双方的交易时间和提升银行业务效率,减少服务过程中的错误率。”贝壳找房交易服务中心总经理梁芳表示,线上签贷只是一个开始,真正实现理想的居住交易线上化流程,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最新数据显示,贝壳线上贷签业务已经累计超过60000单,服务客户数量近10万余人,覆盖城市达到56个,合作银行超过1150家,面签等待时长缩短30%。
这些数字背后,一场行业革新已然发生。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