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呵護侗族文化“DNA”

新华社

text

“五一假日的肇興侗寨,遊人如織。這座藏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大山裏的古老侗寨,近年來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旅遊聖地。

走進侗寨,掩映於青山翠竹中、古色古香的吊腳樓上,侗家人自織自染的“侗布隨風搖曳;蜿蜒通過寨子的肇興河嘩嘩作響,鱗次櫛比的木樓旁一些侗族村民正忙著修繕自家的老屋;幾個身著侗族服飾的婦女邊說笑邊繡著侗繡……

據記載,肇興侗寨距今已有850多年曆史;全寨現有1100餘戶4000餘人,是中國最大的侗族自然村寨,其自然建築、民族風貌延續近千年未變。

在侗寨,走不了多遠就能遇到一座雕梁畫棟的風雨橋和一座高聳入雲的鼓樓。鼓樓和風雨橋是侗寨的象徵,也是侗家人教歌、學歌、唱歌、聽歌的重要場所。

晚燕歸巢時分,寨中的五座鼓樓相繼亮起華燈,各映寨中一角。六七個穿著侗族服飾的男女在鼓樓下站成一排,哼唱起“時而高亢,時而低婉;時而舒緩,時而急促的古老韻調。他們所展示的就是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侗族大歌。

51歲的侗族漢子陸勁松說,他們從小喜歡唱歌,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情。如今,“侗族大歌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侗寨飄向世界各地。

轉過鼓樓一角,德國遊客卡爾一家三口不時拿起相機,對著寨中的古樓、古橋、古道、古井咔咔拍照,一些盤著高發髻、穿著紫黑色侗服的村民在夜幕中,也成了這些異鄉遊客照片中的主角。

肇興河旁,60多歲的陸奶奶晚飯後像往常一樣,坐在木式吊腳樓屋檐下,在平滑石塊上捶打著一件紫黑色的布料。

這件布料在陸奶奶手底,已歷經種棉、紡紗、織布、浸染等幾十道工序,前後花費她四百多天的時間,在重復了成千上萬次的捶打之後,很快就要“破繭成蝶。

“布料是手工織成的,染料是上山採的野草汁液,染過的布料涂上蛋清後,用木槌反復敲打,直至閃閃發亮。陸奶奶說,每到節日期間,寨中男女老幼都喜歡穿上一件凝聚侗族婦女“千錘百煉手工精華的侗服“一較高下。

與侗寨美景、美歌、美服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以侗族“打油茶為代表的侗家美味了。與藏族的酥油茶不同,侗族人喜歡用油炒的清茶先煮沸成茶水,並將事先準備好的油炸米花、炒花生等拌入碗中,待滾熱的茶水緩緩倒入碗中,一股油茶香氣瀰漫開來,口齒間油茶甜香久久不絕。

與許多古鎮一樣,肇興侗寨近年來也面臨著“開發與保護的難題,樸實的侗寨村民在分享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正在小心“呵護侗族文化的“DNA。

土生土長的侗族婦女陸妹嬌告訴記者,為了讓遠方遊客充分體驗侗家木式吊腳樓的居住特色,她家的三層吊腳樓“家庭旅館都是根據傳統侗家建築工藝翻修重蓋的,“只有民族的原生態事物,遊客才歡迎。

“目前寨中村民的年收入達5000元以上,其中半數收入來自於旅遊業。黎平縣肇興景區管委會工委書記徐業發說,今年“五一期間,侗寨50多家民居客棧1000多個床位全部住滿,4萬多名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徐業發說,政府正在通過項目規劃、實物獎懲等措施保護侗寨的古風古貌,避免古寨在旅遊開發中丟失傳統文明與民族特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