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外国友人讲中共党员朋友的故事

text

让外国友人讲中共党员朋友的故事

新华社纪录片《我的朋友是党员》向海外观众创新展示中共党员形象

《我的朋友是党员》导演杨定都与主创眭黎曦在广西扎洞村采访拍摄。

纪录片《我的朋友是党员》海报。

《我的朋友是党员》导演杨定都与主创眭黎曦在广西扎洞村夜间采访拍摄。

是什么让卢森堡退休警察加入广西山村扶贫的队伍?是什么让波兰大学老师下决心来深圳创业?是什么让日本姑娘实现来成都照顾大熊猫的梦想?是什么让来自危地马拉的武汉媳妇对故乡亲友诉说中国抗疫故事?

是朋友。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却都有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朋友,一个帮他们找寻价值、渡过难关、实现梦想的中国共产党员朋友。

建党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新华社国际部联合新华社多个分社,共同推出纪录片《我的朋友是党员》。四位外国友人与身边中共党员结下深厚友谊的动人故事,将你我身边平凡党员的不凡展现给世界观众。

如何挖掘这些动人故事?拍摄和制作经历了哪些困难与挫折?如何向海外观众展示中国共产党员的形象?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日前探访《我的朋友是党员》主创团队,请他们答疑解惑。

平凡党员的不凡,让外国友人来讲

“我们想通过这部纪录片,告诉全世界,中国共产党员是值得交的朋友,中国共产党是值得全世界交的朋友。”谈到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导演杨定都告诉记者。

主创团队今年2月份成立,团队成员常常聚在一起“头脑风暴”,讨论应该制作一部怎样的作品献礼建党百年。团队成员均来自新华社国际部海外社交媒体采编室,都希望借这部作品,向世界讲述展现中国共产党员风采的故事。

“既然要把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给世界听,那为什么不让外国人来讲呢?”在一次讨论中,主创人员提出这个想法。经过反复商榷后,“外国友人讲党员朋友的故事”作为纪录片的主题被最终敲定。

团队成员们看遍了相关题材的专题片、纪录片甚至是各大视频网站上的短视频、Vlog,在全网搜集潜在拍摄对象的线索,并发动分社记者积极联系,人物名单上最多的时候有上百个名字。

“我们选的都是在中国踏踏实实工作和生活,有故事、有追求的外国友人,他们在中国经历的故事,也是我们想讲给世界听的中国故事。”主创团队成员眭黎曦说。

扶贫志愿者尼克、AR创业者阿诺德、大熊猫饲养员阿部展子,还有已经把家安在中国的塞莉娅……他们的故事主题,有脱贫攻坚,有创新创业,有自然环境保护,也有抗击新冠疫情;他们的人生经历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嵌在一起。他们既是中国故事的见证者与亲历者,也是再合适不过的讲述者。

同时,这4位外国友人在中国的工作、生活,都和身边的党员朋友有深深的交集。故事中的4位党员主人公,有带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第一书记,有投身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有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呵护大熊猫的饲养员,亦有在武汉疫情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社区书记。

“我们希望能够借助外国人的视角,讲出中国普通共产党员的故事。我们没有故意要去挖掘或者是渲染他们身上的不平凡,他们的不凡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压都压不住。”杨定都说道。

这4位党员的故事虽鲜有媒体报道,但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就是我们身边9000多万党员的缩影。

当镜头对准他们的那一刻,他们的辛勤付出,他们的兢兢业业,他们的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就是最能够激起人们情感共鸣的生动画面。

讲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故事

“朋友,是你值得信赖的人,这个人值得尊敬,值得信赖,我敬仰他。”这是纪录片的第一个故事最后,扶贫志愿者尼克面对镜头对谢万举书记的肺腑之言,敬佩是贯穿整部纪录片的重要基调。

四个故事中,每一位外国友人都非常敬佩身边的党员朋友,他们一起奋斗,经历磨难,取得成就,从而结下了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也正因为这份敬佩,他们讲出身边党员朋友的故事时,才显得尤为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真实性,《我的朋友是党员》全片采用故事讲述的方式,没有任何旁白。同样为了真实,主创团队赶往广西、广东、四川、湖北四个拍摄地,对每一组拍摄对象进行前期采访,最大程度了解和还原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四个拍摄地完成前期采访后,主创团队要对资料进行细致梳理,而后再次到四个拍摄地进行素材的拍摄。紧张的行程、繁重的工作,给团队成员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考验。有的成员因为工作节奏太快病倒了,还有摄影师因为连续疲劳作战,扭伤了腰部。

主创团队还希望这部影片能够向海外观众传递一种温和的声音,不用“口号性”“标语化”视觉语言,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的山水、正在吃竹子的熊猫、疫情过后的新生儿等易于为海外网友理解的软性文化符号。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当时,《我的朋友是党员》已经进入制作的最后阶段,这无疑更加坚定了主创团队对这部纪录片的信心。

做好国际传播,是我们的使命

《我的朋友是党员》主创团队所在的海媒室,曾屡造爆款融媒产品。去年疫情期间全网刷屏的动画《病毒往事》、6月初火遍外网的《疫苗大战病毒》,给全球网民留下深刻印象。

《我的朋友是党员》是海媒室第一次“试水”纪录片形式的外宣产品,也是海媒室在融媒时代探索外宣新形式、新路径的又一次创新,这也让团队对于融媒时代的对外宣传与新闻生产有了许多深刻感悟。

在主创团队看来,在如今以互联网为主要场域进行的国际传播中,作品的内容调性要轻松,传播话语要尽可能地接地气,才能够为更多海外观众所接受,才能得到更多跨文化的情感共鸣。

“做国际传播,我们是认真的,我们把这件事当作我们的使命在做。我们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海外观众不接纳我们之前做的很多产品。我们要弄清楚海外观众真正想看的是什么内容。”谈起多年以来的对外宣传经历,杨定都坦言。

为了让每一件作品能够在海外发挥讲好中国故事的作用,海媒室的每个项目都以“全部门群策群力”的方式进行精细化内容生产。无论是刚刚入社的新鲜“血液”,还是资历深厚的记者编辑,都可以参与每个项目,贡献天马行空的创意,或给出作品修改的建议。

一件作品的初稿在国际部“跑”一圈下来,经常会收到几十条建议。大家从多个角度提供的建议,为主创团队在后期打磨、完善作品提供了重要帮助。

在新华社大力推进深度融合以来,新华社的年轻记者编辑有了更大的舞台发挥自己的创意,施展自己的才华,对于融媒时代该如何彰显自身价值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融媒时代,掌握剪辑、动画、H5等技术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更为可贵的是创意和想法。无论是文字记者还是融媒记者,能够找到适合传播的创意点都是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有创意的想法,再加上对各种内容呈现方式的熟悉,才能在融媒时代做出符合大家口味的新闻产品。”眭黎曦说。(记者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