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隨機殺人案引發女性恐慌:也許我是下一個受害者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日前,韓國一名23歲的女子在首爾地鐵江南站附近某公共衛生間遇害。作案男子與被害人素不相識且無口角爭執,案件屬隨機殺人。後據犯罪嫌疑人交代,作案動機僅僅是為宣洩“平時被女性無視”的怨恨。

案發後,江南地區市民自發組織追悼,以菊花信箋遙寄哀思:“這裡是我們所有人的墳墓”,“我能幸運地活下來,真好”。

原本普通的案件在韓國引起軒然大波。警察局稱,因犯罪嫌疑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幻想症,無法斷定其為仇恨犯罪;但韓國民眾卻認為事件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原因。

暴力案件頻發 韓國女性陷入恐慌

近年來,韓國“隨機殺人”案件頻發。2015年7月,一名17歲少女被19歲少年奸殺後碎屍;2014年7月,一名女高中生回家途中在停車場遇害;2014年3月,一名女子與母親發生口角,離家出走後被殺......值得注意的是該類案件中,受害者大多是女性。

據調查,在暴力犯罪案件中,女性受害者的比例一年比一年高,1995年占比72.2%,2005年占比83.2%,2013年占比90.2%。此外,性暴力事件逐年增加,截止到2014年, 韓國每10萬名女性中就有58.2名遭受性暴力,這一數值較2005年激增了2.5倍。

隨機、暴力、血腥的案件與受害者明顯的性別差距讓眾多女性陷入恐慌。據統計,對社會環境缺乏安全感的女性在2010年達到67.9%,2014年超過79%。

社會各界相繼發聲:誰來保護女性?

在韓國,繁華的江南地區可以說治安良好,卻發生了駭人聽聞的隨機殺人案件。這引起了人們的不安和不滿,社會各界相繼發聲。

有市民直言感到無助害怕,憂慮“我也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韓國廣播作家金昭晶(音譯,34歲)坦言:“對公共場所的恐懼加大,現在完全不想去衛生間、電梯、小巷等地方”。

中央大學社會學教授李娜英(音譯)說,這是一起“仇恨犯罪”、“偏見犯罪”同時也是“殺害女性的犯罪”。她認為,在男權社會一直存在著對女性的偏見、蔑視、嘲諷、制度差別、暴力、強姦、殺害等眾多問題,而此次事件正是其表現之一。

民主社會律師協會(MINBYUN-Lawyer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表示,女性暴力事件絕不是個人問題,而是這個社會不公平對待女性的結果,應該尋找致使女性被害的社會原因並制定相關法律糾正差別化待遇。

“隨機殺人”原因何在 問題解決指日可待?

首先,韓國是男權中心社會,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女性長期處於不平等地位。另外,韓國兵役制度讓男性在就業、收入、生活等方面的壓力與日俱增。相比之下,女性無服兵役要求,工作機會也越來越多,部分男性便對女性產生了敵視心理。

其次,韓國人精神健康狀況堪憂,精神病患者數量不斷增加。《中央日報》稱,韓國約1/4人口患有憂鬱、不安等精神問題,而精神疾病患者一般不願接受治療。而且,相關專業醫生非常缺乏,有資料顯示,每10萬韓國人中僅有8.3名精神科醫生,

再者,現代女性獨居情況較多又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生活條件的千差萬別以及相對自由和開放的社會環境,都為暴力行為提供了更多條件。

案件發生後,韓國各界人士紛紛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如大力宣傳男女平等,以改善社會對女性的歧視現狀;改造韓國公共衛生間,消除潛在威脅;制定“差別待遇禁止法”,以法律保障女性權益。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複雜的社會原因致使長久以來女性被差別化對待,韓國改善女性歧視的狀況仍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