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學家乘“蛟龍”:下潛感覺非常好

APD NEWS

text

浸大副教授邱建文進入潛水器前向航次隊員致意。 圖片來源:新華社

搭載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邱建文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9日17時左右返回母船,潛水器同時帶回了蜘蛛蟹和冷珊瑚等珍貴海底樣品。

19日9時27分左右,“蛟龍號被布放至水中,大約15分鐘後,“蛟龍號注水完畢開始下潛。此次下潛的區域與17日和18日的下潛區域相同,都是南海一冷泉區,水下作業約4.5小時。15時42分,“蛟龍號拋棄壓載鐵開始上浮,17時左右被回收至母船甲板,邱建文等三名下潛人員出艙。

邱建文回到甲板後,被其他幾名科學院澆了5桶水錶示慶祝。同濟大學教授周懷陽告訴記者:“西方國家有這個傳統,就是第一次乘潛水器下潛上來後,會被澆水錶示祝賀。

渾身溼透的邱建文說:“下潛感覺非常好,下去以後發現海底真的非常奇妙。潛水器定位功能很強,潛航員付文韜的機械手操作也很好,抓到了很多海底樣品。

邱建文回到甲板後在接受特殊歡迎禮儀——澆水。 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在“蛟龍號前端的採樣籃內看到最顯眼的樣品就是一隻蜘蛛蟹。這只蜘蛛蟹顏色與我們常見的螃蟹類似,不過它的幾個爪非常長,現場粗略測量超過40釐米。此外,採樣籃內還有褐色和白色的雙殼類生物、一株紅色的冷珊瑚和碳酸鹽樣品等。

這次是“蛟龍號第55次下潛,由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潛航員付文韜擔任主駕駛,中船重工702研究所“蛟龍號主任設計師葉聰一同下潛。這個潛次是“蛟龍號首次以科學應用為主的下潛,超額完成了在冷泉區取樣和高清視頻記錄的預定任務。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於6月10日起航,共分為3個航段,預計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開展定位系統試驗,同時兼顧科學研究,包括對海底生態系統、生物和地形等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