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最美建设人”沈益东:从钢铁裁缝到大国工匠

中国新闻网

text

沈益东(左一)在高空进行焊接作业。 金伟民 摄

中新网杭州1月5日电(记者 奚金燕)焊工,被称为“钢铁裁缝”,是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不可或缺的关键工种之一,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重大装备质量、安全、使用寿命。

头戴电焊防护面罩、身穿帆布料工装,左手拿焊条、右手拿焊枪……走进浙江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压力容器制造厂,就能看到一朵朵焊花间,沈益东辛勤劳作的身影。

27年来,沈益东扎根焊接工作岗位,在火光之间练就了一身本领,用一颗匠心诠释“择一业,倾一生”,获得2021年度浙江省“最美建设人”称号。

沈益东进行焊接作业。 许卫兵 摄

一颗匠心扎根岗位 成就“钢铁裁缝”

沈益东197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1994年中专毕业后进入浙江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从一名电焊学徒起步。也许在很多人眼中,焊接是一项粗活,但在他看来,焊接工作非常精细,“差一分一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刚开始接触这一行时,尚年轻的沈益东还有些不适应。作为一名焊工,夏天不能少穿,冬天不能多穿,身上的烧烫伤更是常见。可沈益东毫无怨言,义无反顾地练习技术,以车间、工地为家,经常一练就练到后半夜,“干这一行就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

工作服上数不清的焊洞,手上不断磨出厚厚的老茧,身上数不清的焊花迸溅留下的烫泡,都是他夜以继日训练的最好见证。他始终认为,手里的焊枪正是照亮前行道路的一盏明灯。

“焊接,一要讲究外观光滑,二要满足承压标准,这就考验焊接水准,不仅手要稳,心态也要稳。”为了提升焊接技术,沈益东经常在手臂上绑上一个袋子,在袋子里放上几块砖,以此“负重”练习。

沈益东入行的那些年,也是火电行业迅猛发展的时代。1994年至2010年,沈益东跟着企业团队走南闯北建设火电厂,足迹遍布内蒙古、新疆、广东等地,甚至连过年都在外地。

让沈益东印象最深刻的是,2007年,在陕西榆林建设国家煤电一体化项目神木电厂,每天都要在毛乌素沙漠中顶着寒风,“攀爬”上240米高的烟囱进行焊接作业,“那时候,每天爬上爬下将近80层楼,腿都抬不起来。”

也正是在不断地磨砺之中,沈益东实现了成长,最终炼就过硬技能,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业内的“钢铁裁缝”。

从焊工到施工员、质检科长再到焊接责任工程师,沈益东一步一个脚印“永攀高峰”,如今已经荣获浙江省技术能手、浙江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浙江省国资委优秀党员、浙江省“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拔尖技能人才、杭州市上城区“上城工匠”等多项荣誉。

沈益东。 刘敏 摄

钻研创新攻坚克难 展新时代工匠风采

扎根焊接一线近30年来,沈益东不断钻研创新,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攻克技术难关。2013年,沈益东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生产制造德国干燥鼓。

德国干燥鼓采用固废热解处理技术以及欧盟标准,对焊接要求十分严苛。面对这项陌生的任务,沈益东带领焊接技术攻关组,开展了国际认证机构对接,EN/ISO等国际标准学习,经过学习吸收,组员焊工全部通过南德意志公司(TUV)资格认证。在沈益东带领下,团队闯过焊接工艺评定、产品试样试板、国际焊工认证等一道道难关,半年间顺利通过多项国际测试。

“设备为滚筒式,在干燥机筒体内施工,场地非常狭小,光线不好,对焊工的要求非常高。”回忆起那段鏖战的岁月,沈益东仍觉历历在目,“这不仅是一次自我历炼的机会,也是向国外专家展示中国工匠水平的机会。”

如其所言,干燥鼓内部组焊结构、工艺复杂,经过重重攻关,沈益东合理组织工艺措施,焊接变形控制量完全达到德方业主要求。目前该设备已经成功应用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土壤修复项目,同时正在积极进行市场开拓与各项专利申报,准备“浙江制造”标准首台套申请。

在自身实现成长的同时,沈益东更关注行业的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这些年来,沈益东不忘“传帮带”,毫无保留把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年轻技工和同事,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焊工。

2016年,浙江省“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德国焊接班培训团开团,学员都是来自浙江省内各个行业各条战线焊接高技能人才队伍中的精英专家。

在被推选为培训团班长期间,沈益东主动收集浙江省内各行业焊接领域薄弱环节和当前工匠传承、职业教育突出需求,为浙江加快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可参考的建议。期间还积极与德国焊接协会沟通协调,展现新时代浙江产业工人高技能水平和精神风貌。

近30年流逝的时光里,沈益东惟一不变的是那双沉稳有力的双手,以及陪伴他的那一朵朵璀璨的焊花,“在机械化时代,有些手艺还是无法被取代的。我希望尽己所能,用心用情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为中国制造作贡献。”

据悉,浙江省2021年度十大“最美建设人”选树活动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承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