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再扩容,不是简单做“加法”

亚太日报

text

9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上海浦东新区考察时指出,上海自贸区建设全国起步最早,年年都有进步,是全国的标杆。新设立的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是一只正在起飞的“金凤凰”。国家层面会全力支持上海自贸区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相关部门要全力对接支持。

日前,国务院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自此,中国自贸试验区由此前的18个增至21个,形成东西南北中协调、陆海统筹的新开放格局。通过本轮扩容探索更高水平自主开放,彰显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坚定决心。

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实施7年来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已形成260项制度创新成果,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有力提升了中国对外开放整体水平。2020年前7个月,18个自贸试验区新设外资企业33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900亿元以上,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16.8%的外商投资。有限的土地吸引了更多外资,较高的集聚度充分体现了自贸试验区的良好发展势头。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此次新增自贸试验区的亮点主要体现在突出本地优势、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北京将重点突出高科技和服务业的发展优势,以“数字自贸区”为特色更好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战略;安徽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科技人才的优势,更好服务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湖南则依托三一重工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充分利用当地高端制造业的优势,更好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战略,同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而浙江自贸试验区在扩区前多是集中在舟山岛的大宗商品交易等,产业覆盖面有限,而如今包括宁波的港口业、杭州的数字经济和义务的小商品等优势将得以结合起来,让浙江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体现出更多区域特色。

自贸试验区再扩容,将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当前,中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强调,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新一批自贸试验区将突出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特别是通过提高内生驱动力畅通“内循环”。此次涉及的自贸试验区都在很大程度上凸显科技的力量,比如说北京高校及科研院所、高科技园区等聚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高;安徽科技人才也很多,主打高科技产业以及战略新兴产等,诸如此类的科技元素贯穿4个方案。可以预见,自贸试验区未来将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原有的18个自贸试验区已实现东部沿海地区全覆盖,本轮扩容后进一步实现了京津冀、长三角的全覆盖,开放格局更加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白明认为,简单的数量叠加并不应成为关注的焦点,功能和作用的提升应成为衡量中国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自贸试验区还将继续扩容或扩区,简单做“加法”无法透视其背后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相信随着自贸试验区越来越多,扩大对外开放的“小环境”由一点到多点、逐渐到面,将支撑起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来源: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