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人民幣國際化:外資銀行在上海自貿區扮演更積極角色

text

新華社上海4月2日電
題:助推人民幣國際化:外資銀行在上海自貿區扮演更積極角色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呂冬、陳愛平

在過去不到一週內,中國人民銀行分別與英格蘭銀行、德意志聯邦銀行簽署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倫敦、法蘭克福作為人民幣在歐洲的離岸中心地位進一步凸顯。同一週,總部位於倫敦、與中國有著超過150年業務關聯的英國渣打銀行正式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開設支行。

業內人士分析,這樣的“有來有往”是人民幣國際化佈局進一步延伸至歐洲腹地的表現,而在此背景下,上海自貿區作為中國金融改革“試驗田”所發揮的作用也更受矚目。

在自貿區啟動半年之際,多家外資銀行正式進駐區內開設支行,試圖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渣打中國首席執行總裁兼董事會常務副主席林清德表示:“我們對自貿區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渣打將充分利用國際銀行的優勢和經驗,結合對本地市場的深入了解和業務專長,與監管部門緊密溝通,把握先機,為客戶提供一流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

外資銀行為什么熱衷到上海自貿區設點?分析人士認為,此舉不是要與中資銀行拼網點數量、拼貸款,外資行的優勢是豐富的國際經驗、稠密的國際網絡,其扮演的角色是幫助中國企業走向國際,以及為跨國企業融入中國提供跟蹤服務。

另一些外資銀行的高管也認為,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銀行可以在自貿區獲得客戶業務、自身發展以及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三方多贏”。

今年以來,包括渣打、花旗、匯豐等多家外資行以及浦發等中資銀行通過其在自貿區設立的分支機構為跨國公司提供雙向跨境人民幣資金池業務,為跨國企業調配資金提供便利,提高了企業的資金利用效益,進一步拓展了人民幣跨境使用範圍。

這些新業務的開展得益於中國央行出臺關於金融支持上海自貿區建設的“30條意見”,以及隨後又密集啟動的支付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等細則舉措。未來,自貿區還有望在“資本項目可兌換”等方面有所突破。

渣打銀行上海分行行長羅龍翔分析,自貿區內中資企業客戶對“走出去”具有迫切需求,而外資行提供的一攬子服務,在風險防控、金融產品定制等方面可佔得先機。加之中國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很多企業選擇中國作為區域性總部,這都是自貿區吸引外資的優勢。

與羅行長有著類似預期的,還有來自台灣的國泰世華銀行。作為台灣金融監管部門核準可赴上海自貿區申請設點開業的首家台資銀行,國泰世華利用其早年在新興市場的業務基礎服務大陸企業,在人民幣走出去過程中,銀行自身也較早獲益。

長期研究人民幣國際化路徑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黃澤民認為,在目前全球幾大活躍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香港最趨成熟,倫敦、台北兩個資金池的潛力也不可小覷。

渣打銀行3月公佈的“人民幣環球指數”顯示,台灣人民幣整體存款增長驚人,1-2月的數據顯示,人民幣佔當地總外幣存款31%,遠高於去年同期水準。相關分析認為,在外匯收益及人民幣較優厚利息回報兩項因素之下,台灣居民對累積人民幣的興趣強烈。

台灣凱基證券董事長魏寶生認為,上海自貿區若對接台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在發行“寶島債”、研發新的兩岸金融產品等方面將大有可為,最終兩岸都可從金改中獲得紅利。

著力發展離岸金融業務,為人民幣走出去創造更大空間、更好環境,這已被認為是上海自貿區啟動後的一大亮點。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中心主任丁劍平認為,當中外金融機構對自貿區肩負的金改使命寄予厚望時,也要看到初期審慎的開放進程,以及對申請、核準、監管的制度設計從嚴把關也十分必要。

他認為,上海自貿區的試驗是一個縮影,從宏觀看,人民幣國際化願景的實現,還有賴於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加速推進,以及世界範圍內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信心。

從事外資銀行工作多年、參與設計人民幣“點心債”的香港高級經濟師劉健恒在新近出版的《人民幣的崛起——國際地位及影響》一書中預測:未來20年,在國際貨幣安排過程中,中國將獲得一個重要的代表席位。“在一個多極化的世界裏,人民幣或將成為一種重要的交易和儲備貨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