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西的哈佛故事 | 哈佛课堂上的“中国威胁论”:中美必有一战?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特约作者 苏西

作为一个中国人, 第一次如此密集地听到中国威胁论,是在哈佛课堂上。

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首任院长,著名政治学教授格拉汉姆·阿里森教授,在哈佛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主题是“注定一战:中美能否摆脱修昔底德陷阱?”——这也是他新书的名字。

那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G20会晤的前一天。刚刚从中国回来的阿里森, 花了两个小时,向肯尼迪学院的学生们阐述了“修昔底德陷阱”,以及中国崛起对美国造成的威胁。

“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多数情况下会引发战争。比如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急剧崛起对陆地霸主斯巴达产生威胁,因此引发了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两国均遭毁灭。修昔底德认为,正是雅典的崛起让斯巴达人感到恐慌,使得战争不可避免。

阿里森教授近年重新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他在研究中, 分析了过去500年世界历史上16个新兴国家崛起的案例,发现其中有12例以战争告终,只有4例得以幸免,包括冷战时期的苏联。

作为哈佛肯尼迪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阿里森教授曾任克林顿总统的助理国防部长, 和里根总统的国防部特别顾问,主管美国对俄罗斯,乌克兰和其他前苏联国家的国防战略。他领导的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至今仍是美国的顶级智库, 对白宫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阿里森教授把修昔底德陷阱几乎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他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阿里森教授特别指出,中国的迅速崛起对美国造成重大挑战,使得两国正处于触发战争的碰撞轨道上。尤其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让美国再次伟大, 使得中美两国的结构性冲突进一步升级。朝鲜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有可能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而阿里森在课上津津乐道的一个经典案例,是北京三元桥2015年底43小时完成换梁的事。对比哈佛附近查尔斯河上的一座桥, 修复工程却用了整整四年,至今还没有完成。这个案例后来也被其他教授引用,被认为是在非民主国家才能做到。

2015年11月13日,北京三元桥整体换梁工程正式施工。

作为教室里来自54个国家的学生中,仅有的几个中国学生之一,我站起来提问,“其实在中国很多人不知道“修昔底德陷阱”,但是知道中国威胁论,认为西方夸大了中国的威胁。实际上中国和平崛起了几十年,战争并没有爆发。请问阿里森教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阿里森的回答十分傲慢:“我没有听说过中国威胁论。 我想你应该和边上的越南同学聊一聊,中国对南海岛屿的侵占,是和平崛起么?” 班里唯一的越南同学Ho, 这时很无奈地拍了拍我的肩。

阿里森接着引用了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的话,来证明中国威胁的真实存在,“中国告诉我们,大国、小国都平等,说他们自己不是霸权,但当我们做出他们不喜欢的事时,他们就会说, 你们让十三亿人不高兴了。所以要搞清楚自己的地位。”

但是当新加坡同学Ang提问,如何看待中国在区域经济的影响力,以及一带一路的影响时,阿里森却没有正面回答。Ang跟我说, 那句话完全是断章取义。实际上李光耀作为西方认识中国的领路人,并不把中国视为威胁,反而赞赏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扭转了国家发展的方向。

更有意思的是, 我下课后仔细查证了那个建桥的案例。发现两者并没有可比性。

查尔斯河上的桥,是一个历史建筑,进行的是文物修复性的整体加固和翻新,涉及到复杂的技术程序,所以耗时很长。而三元桥进行的只是换梁工程,技术上简单很多,加上地处交通要道,工期短其实并不为奇。

为什么普通的两座桥,能让哈佛的教授们大作文章?就像2015年,习近平访美时在欢迎晚宴上说的: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下次再遇到阿里森教授,我打算好好讲讲三元桥43小时换梁的真相。

我们之间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作者苏西,本名邓莹晶,资深媒体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梅森学者,前凤凰视频主编、凤凰卫视驻外记者。在亚太日报开设“苏西的哈佛故事”专栏,与读者分享游学美国的别样经历。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