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顺利完成 实现三个首次创多项纪录

亚太日报

text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船”,于10月9日晚上抵达位于上海的国内极地码头,这标志着我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顺利完成。这次北极科考历时83天,实现了三个首次,创造了我国北极科考多项历史纪录。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7月31日穿越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开始业务化调查考察活动。考察队在北冰洋10个海域进行了考察作业,开展了海洋基础环境、海冰、生物多样性、海洋塑料垃圾等内容的多学科综合调查,填补了我国多项北极科考空白。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队首席科学家 徐韧:我们这次环北冰洋考察,首次穿越了中央航道和西北航道。多个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比如放射性调查,和微塑料调查,是我们首次开展的业务化调查。

通过环北冰洋科考,考察队获取了600万条各类数据信息,5000余份生物和化学分析样品,推进了我国北极业务化调查体系建设,为北极航道、生态和环境污染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积累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中国首次在北极开展微塑料考察

目前,海洋里的垃圾80%以上为塑料,这些塑料垃圾除了肉眼可以看到的,还有一些很难直接观察到的微小塑料垃圾。在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中,我国首次开展了有关“微塑料”的调查活动。

微塑料被一些科学家称为“海洋里的PM2.5”,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垃圾。在海水的作用下,一些大块的塑料会破碎成小块,有些会小到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到。这些塑料垃圾虽然个头小,但是依然很难降解,会长期存在于海洋当中。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 穆景利:很多的海产品中已经检出微塑料的存在,像滤食性的生物贝类、软体类生物,相对含量是比较高的。颗粒小的话会进入一些生物的组织、器官,引起一些病变。现在主要的侧重点,还是对环境的浓度、分布进行重点关注。

据科学家统计,全球每年有480万吨到127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海洋生物误食渔网等塑料垃圾导致死亡的情况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在北冰洋开展微塑料调查,已经成为中国北极科考工作的一个长期业务化调查项目。

除了海洋微塑料,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队进行的海洋人工核素的考察工作,也是我国首次在北极开展的业务化调查项目。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 于涛:海洋放射性物质的一个特性就是,人类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对它的污染进行防治,它会在海洋生态环境中长期存在。全球的大洋是相通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污染物质,都会随着洋流运动在大洋中污染扩散。

设立"浮冰"站 监测北极气候变化

北冰洋的大部分区域都被冰雪所覆盖,研究浮冰的变化是北极科考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队在考察中,一共在七块大浮冰上设立“冰站”,进行调查作业。

央视记者 牛巧刚:这里是北冰洋北纬82°,东经155°左右,我脚下是一块巨大的浮冰,大概十平方公里,我身后的科考队员正在进行作业,这是今年他们进行的第七块浮冰作业。

“冰站”是浮冰上的观测点,考察队员会在冰站安装一些监测设备,来记录浮冰的变化过程,从而了解北极的气候变化。

这些设备可以记录浮冰一整年的变化,实时把数据传回国内。在冰站作业中,考察队员除了要安装设备,还要测量环境数据,并采集冰芯和海水样品进行分析。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 蓝木盛 :到冰面上钻取冰芯,对冰芯的生态环境进行现场调查。然后我们会量取冰下水,0到10米左右,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观察冰的融化过程对冰表层海洋生物的影响。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队首席科学家 徐韧 :通过这些冰站的作业,了解整个北冰洋冰的融化和堆积情况。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队科学家 何剑锋 :同样的雪龙船,1999年的时候只是到北纬70°左右,再往北都是冰了,雪龙船就拱不过去了。我们现在已经到北纬80°以北了,但是积水区还是非常多,所以说,北冰洋的冰雪融化还是比较明显的。

北极冰雪正在加速融化,必将引起新变化。了解掌握北极的情况,为国家相关战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是中国极地科学家面临的挑战,也是这次北极科考工作的重要任务。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科学家 何剑锋:以后很多东西,类似北极熊这样的物种会越来越少,甚至以后,它不适应环境了,就没有了。可能会有一些新种,亚北极的物种到北极来。如果这个趋势不可避免,那么我们也要积极面对。

考察队冰站作业的苦与乐

考察队员在冰站上作业不仅要面对凛冽的寒风,还要特别注意来自两方面危险,一个是当地的“霸主”北极熊,再一个就是浮冰上的裂缝,它们都是生命安全的威胁。

考察队队员从雪龙船到作业的冰站,需要换乘黄河艇。队员们在上浮冰前,负责安全的队员会先进行探查,作业的过程中,还会有专门的队员负责瞭望警戒,如果发现北极熊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尽快撤离。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 张涛 :能见度好的话防熊比较轻松。能见度不好的话,比较紧张。

记者:遇到过熊吗?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 张涛 :我们以前碰到很多次,每年都会遇到。

这次科考中,考察队员只是在航行的过程中,看到两三公里外北极“霸主”的身影。但是,冰面上的裂隙就在大家身边。裂隙被积雪隐藏着,直通几千米深的海底。负责安全的队员会在一些冰裂隙附近插上标示旗,提醒作业队员注意身边的危险。

在冰站作业通常要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虽然是夏季,但是气温仍然低于零度。队员们的防寒服是特别定制的,因为穿上行动有些“笨拙”,被大家叫做“企鹅服”。架设设备是精细活,有些工作戴手套无法操作,考察队员只能徒手完成。

冰站作业虽然辛苦、危险,但是大家都很珍惜这难得的考察机会。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 蓝木盛:我们在北纬78°打上来一个冰芯,冰芯的味道还是北极的好。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 杨清华:很充实,很好。有活干,能够检测这些数据。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