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古老的物种,世界级萌宠。
每天,有许多人前往动物园,或守在网上,为它们的一举一动而欢笑和尖叫。
大熊猫生活在四川和陕西、甘肃一带,是中国独有的物种。
1869年,法国人阿尔芒·戴维第一次把大熊猫介绍到欧洲。
开始走向世界的熊猫,也开始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随着无限制的猎杀和生存环境破坏,大熊猫数量迅速减少。
新中国成立后,大熊猫被列为国家禁猎动物,卧龙等大熊猫栖息地先后被划为自然保护区。
猎枪消失了,更可怕的灾难又来了。1974年、1983年,大熊猫栖息地的箭竹两次大面积开花枯死。
箭竹是大熊猫的主食。从开花、结子儿到成长为新的竹林,需要10到30年时间。此时,大熊猫距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
一种如此珍稀可爱的动物面临灭绝,触动了全世界关心它的人们,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全球最大的动物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把大熊猫形象做为他们的标志。
他叫胡锦矗。我国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开创者。
保护大熊猫,首先要接近和了解大熊猫。然而野生大熊猫十分敏感,胡锦矗和同事们常常十天半月都见不到一只熊猫。
胡锦矗不得不从研究熊猫的粪便入手,间接观察大熊猫的年龄和种群数量。
这就是世界上首个野生大熊猫监测站——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在这里,胡锦矗和同行们用7年时间守望大熊猫。
敏感而凶猛的大熊猫,渐渐熟悉了这群给它“铲屎”的科学家。
为了阻止熊猫灭绝,人们决定把它从生存艰难的野外带回来,人工圈养、人工繁育大熊猫。
他叫张和民。破解大熊猫繁殖攻关难题的科学家。
圈养大熊猫存在生育繁殖能力退化的问题。张和民倡导模拟野外环境,让熊猫自由活动,“自由恋爱”。
他成功了。到2016年,全球圈养大熊猫超过460只。大熊猫不再有灭绝之忧。
人类的怀抱解救了熊猫,但熊猫真正的家仍然在大自然中。随着熊猫栖息地自然环境的改善,张和民和同事们开始研究如何让熊猫回归它的自然家园。
2003年,两岁的“祥祥”被放入野化训练场,人工圈养熊猫开始迈上漫长的“回家”征途。
它叫“淘淘”,是第一只成功回归自然的大熊猫。。
2010年,“淘淘”在卧龙野化训练场出生。
在妈妈的带领下,“淘淘”从小就适应着野外生活。
为了减少人为干扰,工作人员在接触“淘淘”时,必须穿上熊猫服。
2012年,2岁的“淘淘”被放归野外。现在,研究人员还能经常发现它在野外生活的信息。
最近的调查显示,中国野外大熊猫数量已经增加到1864只。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从濒危物种调整为易危物种。
从无度猎捕、人工圈养到放归自然,人类与大熊猫的关系,展示了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环境的认识变迁。但大熊猫仍然是中国的“国宝”,仍然是全世界粉丝心目中的萌宠。
2017年初,中国决定开启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内的一系列国家公园建设。大熊猫,以及所有与我们共同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生物,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生态文明时代。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