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者盼在港設量子衛星地面站推動研究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張雅詩)國家在上周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有香港學者建議在港設立地面站,以推動內地與香港在量子研究方面的深度合作,匯聚更多科研人才,從而帶動香港整體科研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杜勝望日前接受新華社訪問時表示,這次量子衛星的發射,顯示中國在量子研究已經走在世界前沿。“以前歐美這方面的研究比我們領先很多,很多人都以為中國量子研究不如歐美,但這次成功,對中國科學家有很大的信心提升。”

杜勝望表示,相信這次發射成功,會吸引很多人才到中國來,往後有關研究將開展得更迅速。他說,如果能香港設立一個地面站,將可以帶動內地與香港在量子研究方面的深度合作,並推動香港的量子研究,乃至整體科研的發展。

據了解,除了衛星,這項量子工程建設還包括在地面建設了南山、德令哈、興隆、麗江4個量子通信地面站,以及合肥量子科學實驗中心和阿裏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

衛星與地面站共同構成天地一體化量子科學實驗系統,在兩年的設計壽命期間將進行四大實驗任務——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驗、星地量子糾纏分發實驗、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

杜勝望認為,香港擁有優秀科研人才,但缺乏讓他們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他帶領的研究生當中,不少是來自內地,他們學成後大都回內地或到國外發展;至於香港學生,很多人一開始就對這研究領域卻步。若在港設立一個量子衛星地面站,便可為研究人員提供就業機會,長遠造就更多這方面的科研人才在港發展。

這次量子研究“較量”,中國比歐美國家領先,杜勝望認為,主要因為近年國家在資金和人才方面投入了很多,在技術上花了很大力量,表明瞭國家在發展量子研究上的決心。而中國對此技術的支持力度,超過了美國和歐洲。

參與這次量子工程的科學家,有不少是杜勝望的朋友,當中包括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從事量子光學研究的杜勝望說,很多人會懷疑,像潘建偉那樣跑到歐美國家留學科研人員,回國後能否作出成果來,但事實證明,國家有這樣的實力。

量子通訊可以用在身分認證、傳輸加密等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技術上。量子通信能做到絕對安全,基於量子物理基本原理。由於量子的不可分割、不可複製和測不準的特性,所以一旦存在竊聽就必然會被發送者察覺。

談到量子通信技術的應用與普及,杜勝望說,目前主要應用在軍事、商業方面,還沒到廣泛應用的地步,因為在平常生活中使用的話,成本還是比較高。至於何時能普及?他坦言,科學家不大喜歡做這樣的預測,因為技術的發展往往超出大家預料,快則有可能10至20年,但也可能中途遇到瓶頸,而需要更多時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