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年和90年,說不盡的故宮

新華社

text

(記者蔣芳、姜瀟、史競男)對於遊客,這是人生必去景點;對於歷史迷,這是無數大事發生所在;對於古建愛好和研究者,這是東方皇家建築巔峰;收藏玩家、攝影愛好者、穿越電視劇迷,以及每天數萬來自全球的遊客……都能在這裡找到或驚鴻一瞥的欣喜,或難以割捨的情愫。

一條中軸線縱貫。金色琉璃瓦頂下、朱紅高墻內,圈住的是有形的宮闕亭臺,播散的是無形的歷史氤氳。

歷史地看,故宮正走向自己生命的第六個百年。

10日,這座曾經的皇家禁地脫身而成的博物院整整90歲。

物與宮 凝固歷史的精神氣質

一殿一房,一磚一瓦,600年歲月凝固下故宮獨特的歷史精神氣質。

到故宮,無人會不去參觀太和殿——紫禁城的核心。但少有人知這座坐落在八米多高的漢白玉三台上的宏大宮殿獨一無二的標誌,只是屋頂上一個小小的脊獸。獸名“行什”,猴面人像,背生雙翼,手持一柄金剛寶杵。

“宮殿垂脊獸的裝飾有著嚴格等級區分。中國所有古建築中惟有太和殿這一處屋頂上出現了10個脊獸。寓意是皇權至高無上,連最大數字九都不足以表達其尊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子林說。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紫禁城建成。龍椅上的第一位“天子”,是明成祖朱棣,最後一位,是清遜帝溥儀。近600年間,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在這裡居住,統治著整個中國。

紫禁城之所謂“紫”不是顏色,而是對應著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天帝的居所稱作紫宮,紫禁城則被視作紫微垣在人間的投影,是天子的居所。

由是,這座恢弘宮殿內的一磚一瓦,都將皇權、禮制的語言鑄造其中,堪稱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形態最完備的空間表達。

除去太和殿那個特殊的10,9在故宮幾乎觸目可見。

曾是北京城最高建築的太和殿,長寬比例正好是九比五,代表著九五之尊;正紅宮門門釘橫豎都是9個;就連民間傳說的故宮房子數量也是9999間半,多出的半間是文淵閣的樓梯間……

那麼多9當然也沒讓明清兩個皇朝久久歸一、萬世一統。但存留下的這個總面積724250平方米的皇家建築群和其蘊含的中國文化因素,跨越時空,傳承至今。

故宮最多的就是房子。其中,公認奢中最美、美中最精的是“倦勤齋”。這裡是乾隆頤養天年之處,由皇帝本人親自設計,內部裝飾並不金碧輝煌,大量使用了竹製品。南方的竹制裝修在乾燥的北方常常離縫走樣,倦勤齋的竹子卻經年累月的牢固。奧秘就在於外面裹著一層竹簧,裏面的木胎卻是皇家專用的金絲楠木。

皇帝的品位要靠工匠們的好手藝才能實現。2002年,倦勤齋修復工程啟動,這項耗時六年完成的工作,大量時間耗費在了尋找失傳的工藝上。“我們遍尋中國,才在安徽潛山找到和兩百多年前一樣的造紙技術;在江蘇南京找到幾近失傳的雲錦技術;在浙江東陽尋覓到了世代相傳的竹編工藝等等。”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曹靜樓說。

中國竹工藝大師何福禮至今仍記得為了鑽研失傳的“翻簧”工藝,他每天淩晨起床研究,直到深夜才休息。“竹簧要軟化至像紙一樣薄,並能像布一樣在起伏不定凹凸不平的木雕圖案上進行鑲貼。竹子太老或太嫩都不行,另外,越軟化竹子的纖維就越少,可太脆了也不行……我這才終於知道了老祖宗的工藝有多么了得。”何福禮說。

紫禁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智慧的結晶,多少無名英雄為之付出了汗水乃至生命,光采集木料一項,《明史》中就記錄下入山伐木者“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說,可見傷亡率之高。然而,即使是故宮的奠基人蒯祥那樣的代表人物,官至工部侍郎,其生平事跡,《明史》也並未列傳,僅散見於其他史志。

不知道故宮還有多少有形的器物,凝聚著先人無形的智慧。遺憾的是,除了已經成為世界記憶名錄的“樣式雷”建築圖檔,多少能工巧匠,他們的創造、他們的名字都永遠被封存在故宮的屋邊瓦角。

人與宮 折射近現代中國歷史雲煙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清末代皇帝溥儀倉皇出宮,留下一座他無法搬走的恢弘宮殿。

1959年底,當結束10年牢獄的溥儀重回故宮,與昔日的殘敗景象截然不同,他也為到處煥然一新的面貌感到“驚異”。“在禦花園裏,我看到那些在陽光下嬉戲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我嗅到了古柏噴放出來的青春的香氣,感到了這裡的陽光也比從前明亮了。”他甚至感慨:“我相信故宮也獲得了新生。”

雕欄玉砌猶在,恍如一場大夢。辛亥革命後,從皇親國戚、軍閥政客到社會賢達,幾乎所有青史留名者都曾經直接或間接地與故宮發生關聯。“如今回看這種交集,其所濃縮的風雲激蕩亦足以折射出悲欣交集的家國命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向斯說。

一直對中國文化心馳神往的泰戈爾遊覽故宮後,在禦花園內與時年18歲的清遜帝溥儀進行了短暫會面。泰戈爾沒有想到的是,他號召中國人要珍惜自己民族優美而高尚的文化遺產,卻因與皇帝的會面被斥為復古、頌古屢遭非議。

44歲的周樹人被教育部選派為清室善後委員會助理員,面對皇帝的家底,魯迅先生沒有興奮反而嗤之以鼻,“至今為止的統治階級的革命,不過是爭奪一把舊椅子。去推的時候,好象這椅子很可恨,一奪到手,就又覺得是寶貝了”。

剛剛成為孫中山事業的繼承人、北伐勝利功臣的蔣介石來到故宮時,正是躊躇滿志的時候。他攜新婚妻子宋美齡流連宮中戲臺,放言“如果天下太平,我也要在這裡連唱三天戲”。他離開時留下一筆6萬元的捐款,但一直沒能兌現唱戲的諾言。

而當侵略者的鐵騎踏上國土,故宮更加命運多舛,甚至兩度面臨被拍賣的危機。

第一次是1928年,國民政府委員經亨頤提議廢除故宮博物院,建議將這“頭等逆產”拍賣,事半功倍在首都南京建一個偉大的博物館。

第二次則在“九一八”事變後,北平政務委員會即於1932年8月通過了關於故宮的三項決議,第一項即為“呈請中央拍賣故宮古物,購飛機500架”。

“兩次阻止故宮與文物的滅頂之災,故宮博物院的首任院長易培基功不可沒。然而即使是他,在那個亂世之中也未能逃脫被誣陷盜取故宮寶物,最終鬱鬱而終。”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史料編輯處長孫秋浦說。

“這裡深不可測,了解的越多越覺得無知。”前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說。

如今的紫禁城內,自明朝就延續下來的“部門”大概只有一個“貓兒房”。這個部門負責掌管故宮的“宮貓”。

白天它們裝作互不認識,瞇著眼睛蜷在墻角曬太陽。一到晚上,2000多只“大內禦貓”會如文官武官按不同品階各司其職,有的上朝商議國事,有的貓當御醫、禦廚……如今,這群喵星人的形象已經印在書包、手機殼、T恤上,曝光率不輸Hello Kitty。

設計“大內禦貓”文創產品的,是10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新媒體人。1983年出生的莊穎是故宮系列APP產品線主要負責人,“我們所在部門叫故宮資料信息部。擱在古代,類似於管理各種檔案、實錄和畫像的內閣大庫。”莊穎說,她現在常跟人自我介紹“我在故宮當差”。

院與宮 由亂到治走向更加壯美

2015年的9月,故宮博物院院慶90週年的重量級首展——“石渠寶笈特展”開展,近300件絕世珍品,吸引世人目光。清晨,紅色的宮門剛一打開,文質彬彬的觀眾們便發足狂奔,跑進展廳,然後趴在《清明上河圖》的展櫃上,一釐米一釐米地觀看。現場工作人員不斷提醒,隊伍才緩步前移。

90年前也有“故宮跑”。

1925年10月10日的上午,紫禁城的大門第一次向公眾打開,在3000多名社會名流的見證下,城門上挂起“故宮博物院”匾額。當天的北京城堪稱“萬人空巷”,“人們無不向此同一目的涌進故宮,一窺此數千年神秘的蘊藏。”據故宮的老人回憶,在閉館後撿拾被踩掉的鞋,就有整整一筐。

從“宮”變成“院”,從皇家禁地變成公共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始終與國家命運和民族存亡休戚與共。

“九一八”事變後,為保護文化遺產安全,故宮博物院決定精選數十萬件珍貴文物,開始南遷。綿延十餘年,地迤數萬里,輾轉顛沛,艱苦卓絕。

南遷的歷程,也給故宮帶來了至今未能復原的重大影響。1948年,國民黨政府又下令精選部分文物跨海運臺,並於1965年在台北建館貯藏。從此,故宮文物隔海相望,兩地分離。

令人驚嘆的是,戰火中的故宮文物卻基本無損,中華文明的重要瑰寶得以保存,更創造了二戰中人類保護文化遺產的奇跡。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接管故宮博物院,開啟了面向大眾的博物館的全面建設。門窗蒙塵,荒草萋萋,歷經戰火的故宮博物院一片破敗景象,據說光是堆在各處的垃圾,就清理出25萬立方米,又從內金水河中清理出5000立方米淤泥……

春夏交替,秋去冬來,故宮博物院也與新中國一起,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故宮是有生命的,因為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發展才有持久的影響力,只有傳播才有廣泛的影響力;只有有影響力,國之強大才有持續的力量。”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

守護文化之根,燭照復興之路。90載光陰,經歷無數艱辛與血汗的“故宮人”,終將一座宏偉壯美、無與倫比的博物館呈現在世人面前——

坐落於中國首都“心臟”、112公頃紅墻黃瓦的皇家建築群,承載著近600年曆史,是獨一無二的城市地標和文化象徵;

1807558件(套)藏品目錄數目清晰,蘊含5000年文明,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

年接待觀眾總數約1500萬人次,堪稱世界之最。

今天的管理者,不再用撿鞋的方式管理人流量,數十組二維激光掃描設備,實時監測通向該區域各通道觀眾人數。未來,觀眾在進入故宮前,甚至可以通過手機即時查詢故宮“擠不擠”。

擴大展廳面積,展出更多文物,讓公眾獲得更豐富的文化體驗。2015年10月10日,寶蘊樓、慈寧宮、午門-雁翅樓、東華門四大新區域將全面開放,開放面積由2002年的30%提升至65%,並力爭到2020年達到80%;當日,隨著午門-雁翅樓展廳的首次亮相,故宮博物院面積最大、功能最全、規格最高的現代化展區將由此誕生,並與西側武英殿書畫館、東側文華殿陶瓷館,構成南部區域的“金三角”展覽設施群,綻放絢麗的光彩。

未來,數字博物館也將成為故宮陳列展覽的一個方向。目前,中部有數字化應用研究所展廳,隨著故宮西部地區的開放,將實現正式對觀眾展演;南部的端門數字博物館展廳將於年底開放,北部將建成大高玄殿數字博物館展廳。數字博物館的開放,將會成為故宮博物院現代傳播的一個新亮點。

5年之後,紫禁城將迎來600歲華誕。屆時,兩項史無前例的重要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故宮整體修繕”和“平安故宮”工程,都將完成規劃目標,基本實現故宮博物院進入安全穩定狀態,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務水準,邁進世界一流博物館行列。

90歲的故宮博物院,在國家前進中保留歷史印記、傳承民族精神。90歲的故宮依然年輕,她從歷史中走來,還要健康地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