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铁通信设备最后一次“亲密接触”

中国新闻网

text

李君正在工作中。长沙电务段供图

** (新春走基层)与高铁通信设备最后一次“亲密接触”**

中新网广州2月25日电 题:与高铁通信设备最后一次“亲密接触”

作者 王极 阳云志 邓选艳

“蓄电池电源单体电压13.6伏、外来电源220伏、UPS电压12伏。”“正常。”2月24日凌晨3时10分,在京广高铁线1703号基站里,通信工老李与工友正在对高铁通信设备进行测试和检修。

下个月6号就要正式退休的老李,全名叫李君,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长沙电务段的一名高铁通信工,主要是负责辖区448.6公里光缆、4.74公里漏缆以及京广高铁23处基站高铁通信设备的检修与养护。

据了解,通信光缆是高铁行车调度指挥、电子客票以及旅客服务等重要工作的数据传输通道,为全国铁路信息通信互联互通提供保障。一旦光缆中断,将导致高铁列车大面积晚点。

“今年春运因疫情的因素,客流量较往年小,但日常的设备检修和养护他从来不会懈怠。”该段长沙南高铁通信车间刘继辉说,老李就是这么个责任心很强的人。

说起老李的故事,还得从42年前讲起。

1978年,17岁的李君进入株洲电务段从事通信设备检修与养护工作,在后来的几十年时间里,先后辗转广东、湖南省等多地,他的足迹和汗水遍布“岭南大地”“琼州宝岛”“三湘四水”。

“我这一辈子很平淡,没有干过什么轰动的大事,但干的每一项工作都对得起‘铁路人’这个光荣的身份。”谈起自己的铁路生涯,老李这样对记者说,难忘的事情太多,有趣的故事也不少。

80年代初,铁路通信设备较为落后,传输通信设备使用的是架空明线,是车站与车站之间工作人员办理行车的重要通话保障,养护困难较大。

“架空明线的支架高8米至12米,形似一个‘十字架’,那‘一横’的支架叫‘横担’,须攀爬上去蹲着检修作业,有时在上面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老李笑着说,蹲在上面经常被周边的村民误认为是小偷“蹲点”,闹出过不少啼笑皆非的事情。

2010年6月26日,当时年纪已半百的老李,作为业务骨干被抽调参与广珠城际铁路建设。

“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当时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得与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一起出发,晚上六七点钟才能回到项目部。”老李说,工地就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架空桥上,无论是岭南的骄阳或是暴雨,桥上作业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半年的时间又黑又瘦,家人都快认不出来。

“老李这人是全工区公认的好脾气,对工友和善。唯有一次,他发起脾气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与老李共事多年的工长刘智奇打开话匣子。这件事要追溯到7年前,在一次夜间“天窗”作业过程中,一名工友因粗心大意,导致一处通信光缆引入槽盒上的2颗螺丝松动未及时发现。

“那块引入槽盖板一旦掉入股道被动车组撞击,那后果不堪设想。”老李不好意思地说,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发了一通脾气,但事后跟这位工友道了歉。

“人越老越不舍,以前最怕通宵参加夜间‘天窗’,现在却只想再多参加一次。”说起退休的事情,老李不由发出感叹,在岗位上最后一次与朝夕相处几十年的设备“亲密接触”,他希望这个时间过得再慢一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