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企业来了,然后去哪儿?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记者姬婧瑛实习记者付历非)成立4年, 60余个扶持项目、30条金融创新政策吸引入驻企业11645家,前海注册资本从867亿元增至638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27亿元增至129亿元,在建和筹建新型要素交易平台由4家增至30家,世界500强企业增加至47家,港资企业达到480家,今年上半年以来港资企业入驻上升幅度较大,体现出前海对港资的吸引力后劲十足,未来港资入驻将会有可观的上涨。四年以来,骄人增长体现出前海新试点引擎动力强劲,预计年底基础建设将出现“井喷式进展。届时,将加快现阶段近乎凝滞的入驻企业落地进程,也将会更匹配“深圳速度。

**旗舰扎堆 **拓荒重于“圈地

前海迎来的抢滩者中不乏阿里巴巴、腾讯、民生银行等背景雄厚的业界旗舰,马云、史玉柱、马化腾、王亚伟等赫赫有名的业界大佬纷纷成为这15平方公里热土的“拓荒者。

民生电商和腾讯挂帅的前海微众银行在“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风头正健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以探索个人及小微企业客户订单融资业务新模式,欲以其雄厚背景在“散户中建立起民营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良好信誉,打破传统银行业态,最终建立传统银行、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多生态竞生体系。

马云的3000亿“菜鸟计划自去年5月启动以来,梦想编织一张电商、物流、供应链、仓储服务商信息共享、透明公开的大网,以期中小企业更高效地分配物流、生产、研发及营销资源,达到资源高度优化配置利用的目的。

然而,马云后来的一系列以承诺税收落地向地方政府交换廉价土地的动作惹来诸多“圈地质疑,而“菜鸟的大网络布局无实质性进展也让阿里对外解释显得苍白无力。今年5月下旬,腾讯、民生电商也分别拿到前海区域37.4亩、36.5亩土地,“圈地运动仍然热度不减。

企业来了,然后去哪儿?是否会有一系列项目落地、计划执行的建设动作,稳步推进创新项目,需要持续关注和追踪。要打消外界的疑虑和困惑,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项目孵化、落地实施是关键。

监督指引 驱散“雾霾完善规则

前海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前海入驻的万余家企业中,金融类企业占比达6成,私募和创投机构超过2000家,凸显出以创新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企业集群在前海的重要地位。而实业与金融的如此配比是否会影响前海未来产业的健康发展?入驻的金融机构将来会否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角色定位亦有待观瞻。

前海四年,除去这些不断增长的数据,具体项目的进展实况披露较少,让外界难辨入驻企业在前海的生存境况及前景。

现阶段对入驻企业跟踪信息的缺失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因,信息“雾霾可能导致外部利益相关者困惑,使得意向企业对政策、对行业环境持观望态度。

作为金融创新前沿试点、上海自贸区以外的唯一跨境人民币贷款授权试点区,前海成为“香饽饽不足为奇,但一哄而上的注册企业,资质参差不齐,会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有关审核机构也应有预防机制,严把准入标准,给予注册企业适度引导,帮助企业扫清落地过程中的障碍,才能保证吸引更多优质、可持续资本,将重心落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上。

实时扫清信息雾霾,加大信息追踪和发布力度,方能让关注前海的人们全程目击前海的每一项实质性进展,也有助于参与者明晰所处究竟是沃土还是荒野。

毋庸置疑,作为自贸区之外的又一创新试点,前海的建设过程必将浩大繁复,参与者既是建设者又是探索者,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区经验是否助益“特区中的特区建设也有待时间证明。前瞻指引与实际发展的错位是难免的,但只要不断通过个案完善规则,及时公开建设实况信息,前海试验田开放、向前的脚步将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