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或加剧国际舆论不平衡

亚太日报

text

编者按

4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网举行主题为“疫情下的国际格局”线上金台沙龙。会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贾秀东表示,国际舆论场上“西强中弱”的不平衡格局依然存在,在此次疫情中体现地更为明显。他指出,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国不仅遭受疫情冲击,同时还要面对一些西方舆论的“攻击”。但是,一些西方舆论对华污名化抹杀不了中国抗疫形象的核心内涵,在西方科学界牵头之下,一些西方舆论也在反思:此次抗疫中,中国做对了什么?

近年来,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的全球化布局不断完善,国际传播能力日益提升。但放眼国际舆论,“西强中弱”的不平衡格局依然存在,在国际舆论场上,针对中国的不实论调一直大有市场。在此次疫情报道中,国际舆论在关于中国抗疫形象的塑造方面体现更为十分明显。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遭到疫情的冲击,同时还要遭遇西方一些舆论的攻击。随着疫情在全球暴发,一些国际舆论忙于“甩锅”,借病毒来源和疫情产生祭出“中国责任论”“中国道歉论”“中国赔偿论”等论调。当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欧美多国疫情急转直下之时,这些舆论又开始质疑中国疫情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似乎中国抗疫成果令人难以置信,有的舆论甚至把中国对外医疗援助称为带有地缘政治目的的“宣传”。这一波波的涉华负面舆论,不仅来自于西方一些政客,也来自于西方一些主流媒体以及自媒体。随着全球疫情数据居高不下,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或将更加恶劣。

此类抹黑论调此前也曾以各种形式存在,在这次疫情报道中,国际舆论对华的误读、误解甚或歪曲、污蔑,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有以下四点:

一是意识形态偏见。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人,往往透过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发生的一切,用西方的价值观来判断中国的行为。在他们看来,中国武汉“封城”、民众隔离是“不讲人权”,建设方舱医院是搞“集中营”,以“全政府、全社会”方式应对疫情是“强化威权”。他们动辄给中方制度扣上“不透明”的帽子。

二是种族主义驱使。近代以来西方的种族优越论在一些人那里根深蒂固,时不时会显露出来,个别政客借疫情对中国污名化就是对种族主义的迎合和助推。

三是选票政治需要。不论国内国际发生了什么,一些西方政客最为看重的是选票,为了迎合一部分选民和舆论,不惜误导民众,靠“甩锅”来摆脱抗疫不力的质问。

四是狭隘竞争心理。西方一些舆论总是对中国国力上升、国际影响扩大抱有警惕乃至敌视的态度,这是一种典型的“零和”游戏思维。

这些论调十分有害,实际上是既害人又害己的“双刃剑”。不仅中国是受害者,而且这些论调的来源国也难免深受其害。一方面,对中国污名化会影响国际抗疫合作的氛围,妨碍国际抗疫协作的进展。特别是一些借助个案进行的无端炒作,误导国际舆论,可能使一些国家民众对来自中国的帮助产生抵触,也会挫伤中方企业和个人提供帮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中国搞污名化,也会使这些国家对疫情蔓延的规律性、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清,对中国的抗疫经验熟视无睹,进而误导本国民众,最终导致疫情蔓延。

事实胜于雄辩。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理性评价中国抗疫的声音正在增强。特别是在中国抗疫形势趋好、欧美一些国家疫情防控漏洞百出的时候,不少科学家、学术界舆论接连发声,疾呼“中国是对的”,要借鉴中国的抗疫经验。近期,彭博社美国版在专栏上发布文章《世界各地抗疫方式正与北京方面步调一致》,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表示“在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我们就知道疫情会到来,中国疫情所传递出的信息非常清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科学界牵头之下一些西方舆论也在反思:在这次疫情中,中国做对了什么?

用事实说话,凭真诚做事。积极抗击疫情、开展国际抗疫合作,中国展现的速度、力度、担当和责任,构成了抗疫期间中国国际形象的核心内涵。一些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污名化抹杀不了中国抗疫形象的这一核心内涵。在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取得抗疫积极成效,不仅为世界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也为世界抗疫提供了信心和支持。

当前,全球疫情的蔓延仍然是复杂、多变的,对此人类不应也不会退缩。值此危难时刻、紧要关头,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守望相助、密切合作。

尽管“西强中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在短期内无法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中国会坦然面对一些西方舆论的质疑与抹黑,继续做好自己的事,并同国际社会开展真诚合作。中国相信,实干和事实是讲述中国抗疫故事、构建中国抗疫形象的最好方式。

(来源: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