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到“绿” 从“挖”到“游” 一座“老煤城”的蜕变之路

中国新闻网

text

华夏奇石山景区内上演的行进式旅游实景剧《石道天歌》。 李佩珊 摄

中新网石嘴山7月15日电 题:由“黑”到“绿” 从“挖”到“游” 一座“老煤城”的蜕变之路

中新网记者 李佩珊

废弃的矿山如何进行生态修复?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中新社记者日前在中国十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宁夏石嘴山市找到了答案。从“满面尘灰烟火色”到“山清水秀美如画”,这里实现了“华丽蜕变”。

** 从“黑山”到“绿山”**

石嘴山坐落贺兰山下、黄河岸边,因煤而建、因煤而兴。60年前,来自五湖四海的20多万建设者汇聚于此,在一声声工业鸣奏中,产出了宁夏的第一吨煤、第一吨铁、第一吨钢。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过度依赖能源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该地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

曾因挖煤而变身“黑山”的贺兰山,满目疮痍。2017年,当地成立贺兰山清理整治指挥部,展开贺兰山生态治理保卫战,关停煤矿,进行生态修复工程的同时,探寻工业旅游发展之路。

中国最高龄绿皮火车变身“旅游专线”穿梭于贺兰山间。 李佩珊 摄

最具代表性的转变当属大武口区的华夏奇石山文化旅游景区。

登高远望,景区内绿意盎然,奇石争怪,与远处碧波荡漾的国家湿地公园星海湖交相辉映。然而,眼前的美景原为一座巨大的粉煤灰堆场,堆积了20多年排放的1100万立方米粉煤灰,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相当于140个标准化足球场,最高处达18米。因此,华夏奇石山曾被称为石嘴山“第一煤渣山”。

“每当刮大风,灰尘能飘到四五公里外。污水横流、气味刺鼻,星海湖也跟着遭殃。”石嘴山市奇石山文化旅游公司总经理杨帅告诉记者,在粉煤地搞绿化,唯有利用现有地形放坡整形,多层覆土。“我们先后铺设灌溉管道,裁植乔木、灌木、草花进行绿化,建成精神文化园、诗词园、中外名人雕塑园等,使其变为国家4A级景区。”

大武口洗煤厂内新改造的宁夏工业纪念馆正在建设中。 李佩珊 摄

记者探访当日,景区内正在表演行进式旅游实景剧《石道天歌》,诉说着贺兰山下的蝶变故事。黑龙江籍游客于淼看完感触很深:“眼前的青山绿水很难与曾经的黑山污水相关联,这里的美景与南方的江南水乡不相上下。”

** 从“挖山”到“游山”**

从山下的洗煤厂,到山间的采矿区、造纸厂、水泥厂、钢厂……一辆中国最高龄绿皮火车连接两者。当这些工业旧址随着时代淘汰为遗址,原本该“退休”的绿皮车却成为一抹乡愁的承载者重换光彩。“将老工业城市转型为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城市,就得靠‘挖山’吃山变为‘游山’赏景。”大武口区政府副区长何秉海表示。

贺兰山间的老矿区石炭井旧街绿树抽芽,重换生机。 张启辉 摄

今年5月1日,这辆银川始发开往石炭井汝箕沟的7524/5次绿皮火车正式冠名为“石炭井号”旅游列车,乘坐绿皮小火车漫步贺兰山间,独特环境、沿途地貌尽收眼底。

“石炭井号”旅游列车的起点是大武口火车站,进站前和出站后的必经之地是曾经的大武口洗煤厂。目前,洗煤厂中的老旧建筑现已被改造成为独具工业风的竞技体验区、寻忆科普区、水上乐园区……成为集观赏、休闲、研学、展示、娱乐等为一体的工业遗址公园,真正实现了工业的“黑色”变为旅游的“彩色”。

在这趟列车上工作了30余年的乘务员赵华明亲身经历了变化。“以前出行就靠这趟车,山上是岁月的痕迹,山下是现代工业风的蜕变,我希望这趟车永远都不要‘退休’,让更多人感受不一样的风景。”

绿皮车内的乘客。 李佩珊 摄

大武口区文广局局长王静告诉记者,大武口区累计直接投入5.16亿元(人民币,下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20.13亿元,盘活旅游用地3508亩,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发展大格局,“硬发展没道理,我们根据城市特点进行山水融合,让工业遗迹化身工业旅游资源,同时引进汽车拉练赛、徒步穿越贺兰山等项目,让老煤城重新绽放青春。”

如今,旧日“煤城”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宜业、宜居、宜游的绿色城市,为更多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出可借鉴的经验和路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