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貴是如何掏空國家最大銀行的?(一)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 陳杉 陳漢琪】

【前引】

自2001年阿富汗戰爭開打,美國和它的小夥伴們在這“群山之國砸下數以百億的美元。

2010年底一樁金融醜聞,讓阿富汗官場的貪婪和腐敗再次震驚世界,近10億美元不翼而飛。

從銀行家到總統胞弟,從阿富汗央行到美國財政部,從喀布爾到迪拜再到華盛頓,在每一個人都聲稱無辜的背後,權力和金錢到底如何勾結?一句話如何威脅到一個國家的穩定?何人鋃鐺入獄,何人喋血街頭?腐敗叢生的阿富汗,還有救贖的可能嗎?

大喀們綜合梳理了各方資訊,且隨我來,一探究竟。

【東窗事發:銀行破產成國家危機】

“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範疇的,它有自己的遊戲規則。——喬治·索羅斯

從2010年9月1日起,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街頭就顯得有些不對勁。人們在遍佈全城的44家喀布爾銀行門口排起長隊,一個接一個要櫃員把自己帳戶裡的錢趕緊取出來。場面熱鬧,蔚為壯觀。

喀布爾銀行,當時是阿富汗最大的銀行。除了首都,它在阿全國19個省區裡有143家分行,大多數員警、士兵和教師的工資都由它發放,一些國際援助項目資金也從這裡中轉。這家銀行處於阿富汗社會運行和安全保障的樞紐地帶,名下資本超過在阿全國銀行資本總量的三分之一,且把第二名不知甩了幾條街,說是阿富汗銀行界的航母毫不為過。

此情此景下,這艘航母顯然是撞到冰山了。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儲戶們在些啥?

擠兌風波前,當地媒體援引一名匿名喀布爾銀行內部高管的話說,喀行“負債3億美元,完全超過資產,8月31日,當地媒體又爆出阿富汗央行瞬間炒掉了喀布爾銀行兩位巨頭——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

3億美元,對那些月收入不超過200美元的眾多阿富汗草根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加上喀布爾銀行高層動盪,他們確信喀布爾銀行真的資不抵債,哪一天破產了自己的錢就打了水漂了,於是紛紛上街,趕緊取現。

事後統計,當時阿富汗銀行儲戶超過一百萬。就算打個對折,這種擠兌量都夠銀行喝一壺的。擠兌風波是如此慘烈,以至於第二天就有人站出來說話了。

這人叫馬哈茂德·卡爾紮伊(不是重要人物大喀君不寫名字),大商賈,喀布爾銀行大股東,阿富汗總統哈米德·卡爾紮伊的胞弟。

(網路圖片)馬哈茂德的生意覆蓋建築、礦產等,是阿富汗首屈一指的富豪

他開始向美國人求救,說儲戶們已經取走銀行三分之一的現金儲備,再這麼下去簡直是要了親命。

航母要沉,總統卡爾紮伊也坐不住了,發表緊急講話說,大家不要慌,喀行不會有事,政府會全力支援,你們的每一分存款都有保障。

不過,他們得到的回應卻不怎麼樂觀。時任美國副財長吐槽說,這怎麼救?我們最多給你們技術援助,要錢——門都沒有。

阿富汗老百姓給總統的反應是,繼續擠兌

當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加上有政府支持,喀布爾銀行不會說倒就倒,幾天後民眾的擠兌熱情也有所回落。

但就在大家以為能歇口氣時,整個事情突然迎來了新的高潮。

阿富汗央行行長菲特拉特9月7日下令,凍結喀布爾銀行大多數股東的資產,要求阿富汗各處和邊境口岸機場嚴查貨幣和資產轉移,馬哈茂德·卡爾紮伊的相關資產就在其中。同時,阿富汗總統府聯合司法部門,將喀行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軟禁在家。

隨後,有媒體爆出,喀布爾銀行的問題遠遠沒有那麼簡單:資金缺口的性質不是簡單的負債,而是“不翼而飛,數字不是“3億,而是“接近10億,貨幣單位還是美元。

一個當年外匯儲備不過42億美元,連公務員工資都靠外國援助的政府,看到這麼個天大的窟窿,任誰的下巴都得掉下來。不僅是阿富汗人,美國和北約小夥伴們也都驚呆了。

插播一句,阿富汗經濟基本靠輸血,君不見阿富汗GDP騰飛之時,正始於美軍2001年打進來後給錢之日。說白了,那些沒的錢都出自這些援助資金。

美國國會當年就決定,下一年(2011年)削減40億美元額度的對阿直接資金援助,英國也緊急叫停了一項1.4億美元的援助計畫。

這近10億美元的漏洞寒了援助國的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暫停日常援助,再這麼下去,別說喀布爾銀行,就連阿富汗政府都有破產風險。

面對媒體連篇累牘的追問,阿富汗政府一時間面對內部資金匱乏和外部輿論質疑的雙重壓力,頗有些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意味。

一個在戰火中還沒轉過身的國家,如何應對這樣一場醜聞和危機?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另一個 —— 這些錢去哪兒了? 原文载于微信公众号XHS大喀,微信号 xh_k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