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 多了一个走钢丝的印度总理莫迪

亚太日报

text

在向海湾国家示好时应该选择支持巴勒斯坦还是以色列?印度总理莫迪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和大家都好,我才能更好。

2月10日,莫迪乘坐约旦政府提供的直升机,在两架以色列军机的护送下抵达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这让莫迪成为首位访问巴勒斯坦,而且是在以色列军机护送下访问巴勒斯坦的印度总理。

抵达巴勒斯坦后,巴领导人阿巴斯对莫迪授予了“巴勒斯坦国最高勋章”(Grand Collar of the State of Palestine),以肯定莫迪为促进巴勒斯坦与印度关系所作出的贡献。

据《巴勒斯坦今日》报道,阿巴斯与莫迪将签署价值5000万美元的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健康、信息技术、教育等;阿巴斯还将请印度支持一个新的多国调停机制,以取代美国在巴以问题上的唯一调停人位置。

事实上,莫迪去年7月就曾体验过这种热情,当时的他是首位访问以色列的印度总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把以色列与印度的合作关系称为“天作之合”。今年1月,内塔尼亚胡对印度进行了六天的访问,成为15年来首次访问印度的以色列领导人,访问重点为军事技术合作。

印度已经连续五年成为以色列的最大武器购买国,以色列则是印度的第三大武器提供国,两国有紧密的防务合作关系。但在去年12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印度在认定任何宣称改变耶路撒冷地位的决定和行动“无效”的决议投票中投了支持票。

在周六与阿巴斯会面后,莫迪表示印度希望看到一个生活在和平之中的“独立巴勒斯坦国”。

这种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同时交好的策略被莫迪政府称为“去连字符”(de-hyphenation)政策。在莫迪访问巴勒斯坦前,印度外交部就表示印度会分开处理与巴勒斯坦和与以色列的关系,“两种关系相互独立”。

2018年1月14日,印度新德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抵达印度展开访问。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历史上,印度一直与巴勒斯坦保持着传统友谊。在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时代,印度向同为英国殖民地的巴勒斯坦表达了支持,在1947年的联合国巴勒斯坦分治方案中投反对票。

1949年,在联合国大会就是否同意以色列加入联合国的投票中,印度再度投反对票;直到1950年,印度才承认以色列是独立国家。与此同时,印度是第一个承认巴民族权力机构为巴勒斯坦唯一代表的非阿拉伯国家;1988年,巴勒斯坦发表独立宣言后,印度立刻承认巴勒斯坦为独立国家。从1990年代开始,巴勒斯坦就是印度援助的主要对象国。

而印度与以色列的关系自两国1992年正式建交之后也慢慢回暖,直到2014年,代表印度教国家主义、莫迪所在的人民党执政后,为印度填补军火市场空白、带来新技术的以色列成为了印度的重要伙伴。

再加上美国开始将印度视为其在亚洲地区的主要伙伴,印度与以色列的合作从军工、防务扩展到科技、农业、环境等各领域。

半岛电视台的分析认为,莫迪在印度与以色列关系火热之时访问巴勒斯坦是一个“象征性”动作,显示印度并没有放弃与巴勒斯坦的关系。

一名巴勒斯坦官员还表示,印度此举是期望在巴以和谈问题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同时也通过维护国际法给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铺路。

印度时事评论网站DailyO更指出了莫迪此行除了巴勒斯坦之外的其他两个目的地:与以色列气场不同的海湾国家——阿联酋和阿曼。

海湾国家是莫迪上台之后外交的重点。目前有900万印度人生活在该地区,海合会中的六国与印度的贸易额达到近1100亿美元,占印度双边贸易的20%。印度有50%的石油来自该地区,65%的天然气也来自海合会国家。

这些国家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是印度无法忽视的,而莫迪此行的目的就是从这些国家吸引更多投资。2015年,当莫迪首次访问阿联酋时,阿联酋就承诺在印度投资750亿美元。

此前,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库玛尔(Raveesh Kumar)指出,印度正在重新定义“邻国关系”,这个“邻”不光指陆地,还扩展到海洋。

他表示,印度与海湾国家的关系不光只是因为有大量的印度人居住在当地,还要计划与各国发展“战略领域”合作,从贸易、投资到安全防务。

正是由于印度的各种诉求,莫迪在处理与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时一直试图着维持微妙的平衡,用《印度时报》的话说,“走在外交的钢丝上”。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