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马帝国粮仓”到粮食进口大国,埃及经历了什么?

观察者网

text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伊斯托利亚】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健康生活而言可谓至关重要。今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巨大冲击。中国由于几十年的农业建设,已经基本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不过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大量依赖进口粮食,受到国际粮食市场影响。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就深受粮食危机困扰。我们都知道古埃及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尼罗河农业文明,到了罗马帝国时代也是地中海著名的产粮地,曾被誉为“罗马帝国粮仓”。可现在却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百分之七十的粮食需要靠进口才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

人们不禁要问,这两千年来埃及到底经历了什么?难道现在的农业技术还不如古代吗?也有人认为埃及在尼罗河上修筑的阿斯旺水坝导致尼罗河下游土地肥力下降,从而影响了粮食产量。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下面笔者希望通过回顾埃及农业的发展历程来揭示其粮食危机产生的根源。

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之河,古埃及文明就孕育于此。尼罗河由南至北贯穿埃及全境,流入地中海,尼罗河每年有四个月的泛滥期,其间携带大量矿物质的泥沙会沉积在尼罗河两岸,为埃及的农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尼罗河水泛滥后的土地成黑色,古埃及人将其称之为“凯麦特”,这种肥沃的黑土地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河谷盆地和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区。每年尼罗河水泛滥期之后,人们变可以在沿岸土地上播种,等待来年的收获。一年一期的泛滥,也保持了耕地的肥力,造就了古埃及早期的农业文明。

当然,埃及文明并非完全靠尼罗河的馈赠,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古埃及的农业文明。河水自然泛滥后,尼罗河谷形成的沟渠需要经过人工疏浚才能更好的利用起来。

带有相关记载的石碑

现存古埃及石碑中也大量记载了埃及法老加固水利工程的措施,甚至还专门派人观测尼罗河水位的变化来推断粮食的产量。托勒密埃及时期,统一高效的人工灌溉系统使得耕地面积逐步扩大,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也使得埃及成为当时希腊化世界的粮仓。

到了罗马帝国时代,埃及更是成为罗马皇帝的私产,与其他行省施行不一样的管理模式,对于维护帝国稳定有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罗马皇帝直辖的中央集权模式也使得人工水利灌溉工程能够顺利的推行,保障了埃及的粮食产量。

在埃及创造地中海粮仓神话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埃及地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狭长的尼罗河谷和三角洲地带,其余地方均为沙漠覆盖,很难成为耕地。因此,埃及耕地扩展的空间不大,在罗马帝国时代基本上已经达到巅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埃及虽然仍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但粮食产量并未大幅度提高,粮仓的称谓已经显得有点名不副实。

近代以来埃及先后沦为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地,尤其是19世纪末期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后,埃及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埃及的粮食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但由于英国国内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棉花供不应求,此前北美殖民地南部虽然适宜种植棉花,却早已独立建国,因此英国的纺织工业一度面临很大危机。后来,英国发现埃及的自然条件适宜种植棉花,便开始在埃及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到一战前夕,埃及棉花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占到耕地总面积的两成以上。

英国国内纺织工业所需的棉花原材料虽然得到满足,但却导致了埃及粮食种植面积不足,曾经的粮仓在20世纪初期已经开始需要依赖国外粮食进口,成为粮食进口国。20世纪中期,纳赛尔领导的埃及独立运动虽然使得埃及摆脱了英国的统治,但并没有改变埃及粮食产量不足的局面。

首先是土地产权的分散,纳赛尔从1952年开始推行土地改革,将大多数由政府控制的土地分给了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但每个人分到的土地面积很小。 土地改革使得拥有土地的人数大量增加,对于改变当时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从农业发展角度来说,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推行。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小土地分散耕种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埃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碎片化使得土地给农民家庭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也在逐渐下降。小农经济之下,人们已经不能依靠土地养活一大家人。

另外,埃及乡村的农业长期处于封闭的耕作状态,农民只愿意关心自己土地的利益,不愿参与到农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修之中,导致农业技术发展滞后。对于埃及这种需要依靠水利工程灌溉的农业地区而言,可谓致命伤害。

其次,耕地面积不足,人口膨胀,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埃及国土面积为100万平方公里,但其实绝大多数为荒漠地区,仅有百分之四的土地为耕地。主要位于埃及北部的尼罗河三角洲和沿着尼罗河从开罗到阿斯旺的狭长河谷地带,是埃及最主要的农业产区,也是埃及绝大多数人口的聚居区。可以说,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埃及的耕地本来就不具备拓展空间,但埃及的人口却不断增加。

古代埃及的人口最多也就几百万,根据狄奥多罗斯的记载,早前埃及大约有一万八千个重要村镇,到了阿玛西斯统治时期的埃及大约有两万村镇,发展到托勒密统治时期,埃及已经约有三万重要村镇,这个数字一直持续到狄奥多罗斯的时代(公元前1世纪)。至于人口规模,根据狄奥多罗斯的转述,约有七百万左右(Diodorus Siculus, Historical Library I: 31.8)。公元后1世纪的人口规模大概到了七百五十万,这个数字跟狄奥多罗斯的记载相差不多(Josephus, Jewish War 2: 385, 1st century AD)。到了近代,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埃及人口逐渐增加。1959年,埃及人口为2626万,此后人口开始膨胀,到2019年已经突破1亿人,六十年时间增加了三倍。可见,人口的膨胀是埃及粮食危机的根本原因。现在埃及的耕地面积不到3万平方公里,这么小的土地想要自给自足养活1亿人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狄奥多罗斯著《希腊史纲》

第三,从20世纪50年代起,埃及政府就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并通过政府调节的方式压低国内粮价,就更加导致部分农民放弃种植粮食作物,转而选择种植能够带来更多经历利益的作物,比如蔬菜、水果、棉花等,这又进一步恶化了埃及的粮食安全形势。 但是埃及政府并未在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推动国内的工业化。城市人口确实得到了大量增长,目前埃及首都开罗已经是一千多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但殊不知为了发展工业而牺牲农业,是主动将自己的饭碗安全送给别人。

2011年从埃及开始爆发的“阿拉伯之春”,其实就与粮食安全有关。当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为了掀起埃及国内政权更迭,刻意制造粮价上涨,导致大量城市人民生活困苦,于是民众上街游行。不过“阿拉伯之春”事件之后,民众虽然推翻了穆巴拉克的统治,但并未改变粮食安全掌握在别国的现状,埃及依然随时面临粮食安全的风险。

至于此前有人提到的阿斯旺水坝影响埃及粮食产量问题,严格来说并未对埃及农业生产造成根本影响。阿斯旺水坝早在英国殖民时期就已开始设计,并修筑了小型水利工程,这是埃及在尼罗河修筑水利工程的传统,对于控制尼罗河两岸的洪水有巨大帮助,可以让两岸人民免受洪涝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控制土地的灌溉。因此到20世纪50年代埃及独立之后,便着手加大修筑堤坝。

不过,阿斯旺水坝的修筑对于尼罗河两岸的农业生产,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它使得尼罗河上游的淤泥不能泛滥到下游的土地上,不仅造成肥力缺失,还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尼罗河口三角洲由于没有泥沙冲积,更是面临海水侵蚀的风险。

但需要说明的是,阿斯旺水坝并非造成埃及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因为水坝修筑所造成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引进得到改变,比如可以通过科学施肥来提高肥力。埃及目前人口膨胀、耕地面积不足、土地产权分散等问题,才是困扰其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

回顾埃及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曾经的“罗马帝国粮仓”到如今的“粮食进口大国”,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近代以来工业化推动和塑造了现代文明,但是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依然是国之根本。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不仅是工业强国,也是农业大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因此,后发国家不能人为的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推动城市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更是如此。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