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十全街一日谈,吃面过桥逛园子

亚太日报

text

如今苏州的大多数游客只知观前街与平江路,植满梧桐的十全街,却鲜有人来。不过,对苏州人来说,观前是给外人看的热闹,十全,才是留给自己的明月光、朱砂痣。

梧桐繁茂的十全街。本文图 均为Jun 图。

最早的时候,由于这儿有十口古井,因此十全街被人们非常直观地叫做十泉街。直到乾隆皇帝南巡至姑苏,住在附近带城桥下塘织造府内,当时的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帝,便改“十泉”为“十全”——这位喜好到处旅行四处题字的皇帝正是自号“十全老人”。

短短一条十全街,不过两千米出头,却有砖桥、吴衙桥、星造桥、带城桥、船场桥、乌鹊桥、福民桥、帝赐莲桥等8座古桥。其中,乌鹊桥以东历来是姑苏名门望族居住的区域,名士寓庐比比皆是。比如67号和103号为清代祖孙状元彭定求、彭启丰故居;275号怀厚堂为明代正德年间大学士王鏊故居;111号为国民党元老李根源故居(自誉“曲石精庐”);115号为棉织实业家严欣祺住宅;还有国民党将军朱培德公馆及马崇六公馆、唐亚宾公馆;国画大师书法家张大千、张善子、赵子云、萧退闇等也曾寓居于此。

不过乌鹊桥却不是十全街上最有名的桥,而是名字古怪的带城桥。传说西施就是在这里被奸人绑着大石头塞到麻袋里去沉河的,于是老百姓就叫这座桥为袋沉桥,后来可能觉得袋沉桥不吉利,就改成带城。

在全国每条商业街都长得一模一样的现今,十全街的建筑却依旧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江南水乡格局,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与苏州评弹的语韵一样,柔和缓慢、委婉缠绵。

转到街面房子的背面,就是温柔水乡的模样。

苏州人爱吃面,短短一条十全街上,吃面的铺子居然有四五家。门面最气派的自然是百年老店同得兴,这里的枫镇大肉面是《舌尖上的中国2》介绍的唯二的苏州美食,由于面汤里加入了新鲜发酵的酒酿的缘故,每年只在夏季供应,一过下午1点就卖完。

这家同得兴的门面颇为古色古香。

苏式面的吃法和其它面食不同,先选面和汤,再加浇头。每个浇头都是现炒,小小满满的一碟,一碗面配三四个浇头也是常见。枫镇大肉面的汤底分红汤和白汤两种,红汤之所以红,是加了些许酱油的缘故,尝起来要重口味一些。面汤是用猪骨、鳝骨熬的底,再用酒酿吊香,一直熬到汤清无色为止,看着朴素,却是极费功夫。大肉也是如此,足足要焖四个小时以上,看起来很肥,嚼起来却一点也不腻,入口即化,像豆腐,像云朵。

上过“舌尖2”的枫镇大肉面。

从同得兴面馆往西走几步,便是南园包子。虽说南园包子开遍了苏州大街小巷,不过对许多老苏州来说,只有十全路上这家门面破旧的小店,出品才最正宗。肉包之丰腴多汁,玫瑰包之甜香扑鼻、绿豆包里有清凉的薄荷,像是塞进了一杯绿豆汤,卖肉包的老阿姨已经风雨无阻地摆了十多年摊,一只热气腾腾的包子,是多少苏州人的早餐记忆。

然而,虽然包子铺名叫南园,但和它对面的南园宾馆却无半点关系。有传言说包子铺的老板原来是南园宾馆的工程师,后来承包了饭店的中餐厅,把包子作出了名气后辞职开店,沿用了南园的名字。但究竟这段争论如何定义,至今并无说法。

南园宾馆也是老苏州心目中的姑苏第一住处。这处静美的宅院曾是蒋介石二夫人姚冶诚与她照顾的蒋纬国的宅园,园里廊桥迂回、荷池水困,处处名树古木,是一座地道的苏式园林。住在这里,想必不会有拙政园、狮子林人头攒动的热闹,而是园子原本该有的清静。

初秋网师园。

附近的另一座著名园林便是被评为世遗之一、有苏州四大名园之称的网师园。它的出名在于它的小巧精致。作为陈从周教授在《中国名园》中推崇的“小园典范”,它宅院一体,细节处处可见建造者的心思,园中的殿春簃,就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苏式园林“明轩”的原型。这里本是园主儿女读书的地方,布置清雅,窗外的院子里曾遍植芍药,在嘉定年间也是名满姑苏。

双塔离网师园不远,走走就到,沿路经过一家笃笃笃糖粥,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这首童谣在七、八十年代的江南一带可说是家喻户晓。

时下,正是鸡头米的季节,苏州几乎每家甜品店都有新鲜的鸡头米糖水卖。一碗软软糯糯的小圆子,混上两勺饱满圆润的鸡头米,再撒上些许桂花,只要看一眼,便知道苏州的秋意有多美了。

桂花鸡头米小圆子。

一路往北,离开了十全街的地界,快到定慧寺巷的时候,便可以望见双塔那古朴的黑色塔尖了。

在苏州数十座塔中,双塔是最特别的一座。它兴建于北宋年间,是一对兄弟所修的,两塔间距离只有20多米,塔冠上还有生铁铸成的高达10米的塔刹,每个足有5吨重。古代人是如何修建这样两座塔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从双塔再往北走,就过了苏州清静的那一段,到了人潮涌动的平江路了。

从十全街一路往北,经过肃穆的双塔,便是热闹的平江路游客区了。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