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抹不去的“神聖”光輝

亞太日報

text

编者按 : **亚太日报特约新华社驻韩国首席记者、前东京分社社长冮冶(图),撰写独家专栏“旧闻新读:日本镜像(点击阅读)

。回味其前后长达13年旅居东京的工作和生活** 。

每年元旦的這天早晨,郵遞員把成捆成捆的賀年卡分投到千家萬戶的信箱中。元旦期間日本賀年卡銷量幾十億張,幾乎每個人都能收到十幾張、幾十張,多者達到上百張。

仔細觀賞每張賀年卡你會發現,上面通通印著的是“平成某某年。在現今世界上,使用年號的國家恐怕唯有日本了。而在日本,從政府的公文到各類證書、證件、圖表乃至一般書信、日本人的生卒年份,仍普遍使用著年號。

年號在日本被稱之為元號,年號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中國古代的漢王朝。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等中國周邊國家都曾使用過年號,但現在仍在使用的也只有日本,這與日本至今仍保留著天皇制有關。

一天皇一年號。平成22年(2010年),就意味著從1989年1月即位的明仁天皇已在位第22個年頭了。依日本現存的最古老史書的記載,初代天皇即位于西元前660年,但能夠依史實說明天皇的存在是在四、五世紀以後的事。萬世一系的天皇現在已是第125代。天皇制從其本質來說與宗教的起源相關,據說天皇制原本是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神事的原始宗教有著密切關係,就是在現在,天皇作為宮中神事每年還從事插秧、割稻等農業活動。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天皇都被蒙上一層宗教色彩。

皇居(皇宮)坐落在東京都的中心。寬寬的護城河和高高的圍牆,更增添了皇室的神秘色彩。天皇深居簡出,只有在全國性紀念活動或重要慶典儀式上露面。屆時,不論是政府總理還是一般百姓都要起立恭迎天皇的駕到,聆聽天皇的“禦音。天皇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但戰後天皇已不再握有實權。憲法規定,天皇為日本國的象徵,僅能夠行使憲法所規定的相關“國事的行為,而關於“國政方面則無相關權能。在外交禮節上天皇被視為國家元首。

有意思的是外國的大總統或國家主席訪問日本時,出面主持歡迎儀式的是天皇陛下,而參加首腦會談的是內閣總理大臣。儘管總理總攬國家的行政大權,但形式上仍是天皇陛下的一“臣民。

日本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其政體是君主立憲制。給人的印象是天皇高高在上,芸芸眾生都是他的臣民。天皇不過問政事,縱使國會吵翻了天,綠蔭環繞的皇居內也仍是一片寂靜。政權更迭也好,泡沫經濟崩潰也好,銀行倒閉、失業率上升、市場蕭條等等,天皇不必為此嘔心瀝血。只要國會選出首相,無論是誰,天皇都一視同仁地頒發認證書。只要是內閣提名,天皇就任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在內閣的協助及承認下,天皇還可行使修憲,公佈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解散眾議院,公告實施總選舉,接受外國使節到任等國事行為。1998年6月,新任駐日中國大使陳健就是從東京站乘著馬車前往皇居向天皇遞交到任國書的。從地位與許可權來看,似乎其他國家的大總統或國家主席等於日本的天皇加上內閣總理大臣。只是前者是由選舉產生的,後者中的天皇是世襲的、終身的。

戰後,日本在美國的主導下進行了民主化改革。但是,天皇制卻被保留下來。當時擁有日本國絕對統帥權的昭和天皇沒有被追究戰爭責任,只是從政治的一線引退下來,保住了榮譽地位。保留天皇制的原因之一據說是戰前天皇已被“神格化,如同日本國這個“大家族的家長,擁有絕對的尊嚴。如果天皇不存在了日本恐怕會出現騷亂,作為日本人的一種精神寄託,應該保留天皇制。因而,日本戰後新憲法一方面闡述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國民主權的原理,一方面又承認具有與一般國民不同身份的象徵天皇及皇族的存在。這在日本的民主制度上留下了非常微妙之點。

日本的天皇制給當代日本留下的最深刻影響依筆者之見要數家長制了。儘管現在的天皇與國政脫鉤脫節,但在政界、財界、企業內部、家族之間,家長制的遺風仍隨處可見。在政壇上,曾長期佔據老大位置的自民黨內誰說了算?固然自民党總裁說話有一定的分量,但真正左右總裁及黨內領導層人選乃至首相人選的是自民黨內的元老。在大財團或企業集團,會長(董事會會長)是老大,社長(總經理)不過是統管全域的最高級管理人員,企業內上下從屬關係顯見,等級森嚴。在日本人的家庭,父親擁有權威性的存在,就是洗澡也是父親在先,孩子和妻子在後。

關於天皇、皇族是否有人權的問題在日本就有兩說。其一是天皇、皇族不包括在日本國民之內所以不能成為“人權的享有主體;其二是天皇、皇族既然是人就應保有人權,但由於其擁有作為國家象徵的地位,有悖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國民主權主義的原則,所以其人權也大幅度地受到制約。但是,無論何種說法,天皇、皇族的參政權、職業選擇的自由是完全受限制的。

在許多場合,當看到人們無論老少、地位及職位的高低,都眾臣簇擁君主般地迎候皇室成員,用最高敬語來表述與天皇和皇族相關的事時,你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在日本人眼裡,天皇不再象戰前那般“神聖但也絕非是普通凡人。當看到身份證或駕駛執照上用“昭和、“平成年號記載你的生辰年份和證件的頒發日期時,你有時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歎:在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度裡,現代化的光輝仍掩蓋不住那濃重的傳統色彩。

作者簡介

江冶 新華社高級記者

毕业於北京外国语大学,长期从事对日报道及国际新闻报导,曾三次作为新华社记者常驻东京。

歷任新华社国际部亚太新闻编辑室主任、新华社北美总分社(纽约)中文编辑室终审发稿人、国际部发稿中心编委、东京分社社长。

现为新华社首尔分社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