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王守寶)正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11月30日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中國與會代表慶祝“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新華社發(邁克爾·特韋爾德攝)

在當天的審議中,評審機構首先向出席會議的600多名代表闡述了中國“二十四節氣”的具體內容,隨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成員一致同意,將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現場響起一片掌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法定機關,由《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最高權力機關締約國大會選出的24個締約國組成。

中國參與此次評審的文化部外聯局國際處處長張玲在大會現場致感謝辭。她表示,中國“二十四節氣”充分體現了中國尊重自然以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同時,反映了農業生產和相關儀式以及民間活動的平衡管理,以符合季節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不僅增強有關社區和團體的文化認同,而且還有助於加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張玲說,“中國重申將和利益攸關方共同參與,一起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參加申遺的代表團團長、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馬盛德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表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該遺產項目的一致認可,同時體現出國家、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將文化融入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視。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新華社)